】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五方面发力破解财政收支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9-11-15 09:13:20


 
  第二,提升财政支出效率。

  要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除了有稳定、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还需要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更为有效和更大范围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提升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从公共服务的领域来看,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领域是影响财政可持续的重中之重。

  首先,重视人口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劳动力的减少和社会保障人口增多两个方面,劳动力供给下降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社会保障人口增多必然会加大对公共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对财政支出产生较大压力。这就需要保证社会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逐渐还清历史欠账的基础上,精准测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收支缺口,关注社会保险体系的区域差异,降低社保费率对财政可持续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其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财政资金规模巨大,更需要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这就需要高效的并且可持续的政府性投融资制度予以支撑。在这方面,政府与市场明确分工、清晰政府投资边界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需要准确测算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并选择高效的投融资模式,以保障政府投融资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地方,由于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涌现了大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影响财政可持续的重大社会关切问题,化解平台存量债务、优化平台投融资模式、推动相关配套改革是探讨政府投融资制度可持续的重点。

  最后,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带动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进而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在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基础研究耗时长、投资规模巨大,市场主体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不足,高度依靠财政投入。同时,科技投入也存在着投入大、回报小或无回报的风险,这均会对财政可持续产生影响。

  第三,保障政府债务可持续发展。

  政府债务是早期财政可持续关注的主题,在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各级政府全口径债务可持续问题。近年来各地重点民生支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增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刚性增长,加之征地成本升高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速增长。为了实现政府全口径债务可持续,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政府全部债务进行估算,并建立全口径债务可持续的标准,对我国各级政府全口径债务是否可持续、可持续程度等问题做出判断。对于地方政府全口径债务可持续问题,需要在化解债务风险的角度,提出风险管控与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第四,关注和评估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由于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发债融资,地方主体税种不健全,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收入,也形成了“土地财政”这一特殊现象。如果在财政可持续的框架下判断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能够得到一致的答案,即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源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那么土地财政还能支撑地方财政发展多久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包括以相应的指标来分析我国目前土地财政的总量和结构情况,基于现状判断和实证分析,对我国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行衡量,并探讨地方税体系的建立健全等与土地财政相关的改革思路。

  第五,落脚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财政之源,解决财政问题,实现财政可持续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直接关乎财政收入的规模和质量,同时经济发展也要求财政支出在规模上的扩大和方向上的优化,为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注入动能,最终再促进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这就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政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总量层面的良性循环。同时,二者之间还可以形成结构层面的良性循环。因为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而从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来看,税制结构的调整也经常成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有力举措,原因是财税政策具有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这样,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政可持续发展之间便形成了结构层面的良性循环。

  除了上述对财政可持续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外,投资与消费、金融市场、居民收入差距等宏观经济问题也会间接对财政可持续产生影响。下一步,需要找到缓解财政可持续难题的突破口和薄弱环节,以点带面,逐一攻克。我们认为,可以以治理财政收入低效运行为突破口,优先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运行。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于树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