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置业阶梯清晰,公屋、居屋、私楼档次分明,不少公屋租户均憧憬自置物业,二手居屋是门槛较低的阶梯,最终目标是私楼。如今楼价全面向上,买不起私楼的人都涌向折扣率较大的居屋,且对比起私楼,1,000万元只可买私楼2房,同样价钱可以买到居屋3房,令“次选”都变成人人想追的女神。如果用“骑牛搵马”来形容以往的置业阶梯,今天“搵马”太贵,市民干脆“牛当马骑”。
诞生全港首个千万居屋成交的大角咀富荣花园,近年不乏高价成交,今年绿表实用呎价介乎1.01万至1.27万元,自由市场成交及放盘更见疏落,较近期的登记为今年3月呎售约1.55万元,今次千万居屋呎价更直扑1.8万元创屋苑新高,不过比起邻近私楼屋苑呎价却仍是有明显折让。
环顾大角咀一带,楼龄较新的屋苑包括柏景湾、浪澄湾,近期二手呎价2.1万元起跳,2房单位入场价已达千万元。相比起来,今次以1,065万元购得3房,可谓“大件夹抵食”。
香港人向来精打细算、能屈能伸,当楼市升至大幅脱离实际负担时,自会盘算环境的改善是否与付出相称。以同样价钱,买相对“廉宜”的居屋可以买多1间房,大件夹抵食的居屋及公屋自然成为争食目标。
资助屋应禁炒卖
港府2011年中宣布复建新居屋,于2014年底推出首轮新居屋,帮助首置人士安居,原本是好事,但允许转售,甚至沦为炒卖工具,令措施的美好初衷大打折扣。居屋运用公帑资助,现时却沦为生财工具,难怪会令到一众靠自己储钱、苦挨买私楼者感到不公平和愤怒,港府实在有必要作出检讨。
近年楼价越升越快,相比之下售价有折扣的居屋变得更抵买,难怪近年坊间流传一句话:“抽到居屋等于中六合彩”。尤其今年初房委会推出3个新居屋,收到多达15.2万份申请,但笔者不禁怀疑,当中有多少是有投机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