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 ->> 人物专访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怎样更好促进文化交流?杨开煌答中评
http://www.CRNTT.com   2018-12-18 00:16:03


台湾铭传大学教授、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开煌(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海涵)台湾铭传大学教授、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开煌日前参加中华文化论坛时向中评社表示,两岸的文化交流应该具有目的性、积累性。有了目的,行动的效果才能被客观评估,这样才能使行动效果有所积累,有积累才有持续力。文化的交流应该具有积累性,通过交流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价值观点,以便对时代有所贡献,因为通过交流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社会氛围,并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力量。

  他分析说,两岸的文化交流应先有目的性。人类的任何行为不免带有其行动表面之外的丰富的意义,在诸多的丰富意义中,初始的行为者所付于行动最为重视的、最为主要的意义,就是目的;有了目的,行动的效果才能被客观评估,这样才能使行动效果有所积累,有积累才有持续力。

  杨开煌说,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论北京或台北,都带政治目的,如企图将文化视为软实力,在交流中影响对方,改变对方,争取认同,圹散价值;至于民间、社会的文化交流,大致可以有文化的目的,如互相学习、借鉴以便提升自我;有经济的目的,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的价值转换成为可以交换的价格;有社会的目的,如增进相互了解等等。

  他指出,两岸之间,只要开放人员交流,文化交流必然相随,因为文化交流应该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精致的文化和通俗的文化。以艺术表演、绘画、书法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是浓缩、精华的精致文化,其实这只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真正的文化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之中,中国人所谓的礼仪之邦,不足单指朝廷、庙堂的仪制,而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应对进退,正是这种通俗的文化交流,才更加吸引人。中国人过去在文化上华夷之分,也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区分。所以真正的文化交流,除了表演式的精致文化之外,生活文化普罗文化的表亦不能忽视,换言之,整体国民的素质教育,决定了上述文化交流目的以外的部份,但却是决定上述文化交流的目的性是否达成的关键变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