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临港新片区滴水湖西岛的中银金融中心项目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6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去年年初疫情爆发后,中国内地进入全面抗疫状态,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当然,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去年一季度GDP增长率大幅下降6.8%,大量的人财物分配到抗疫第一线,为疫情安排的直接财政支出估计已经超过3000亿元。在疫情爆发后中国经济最困难、下滑最快的时期,只有两个行业对GDP的贡献为正,一是大信息科技行业,一是大金融行业。
中国经济的韧性之处就在于,当疫情导致线下经济处于休克状态、一片静寂的时候,线上中国、数字中国构建的经济循环体系,承担起了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责任。这表明病毒再肆虐,传染性再强,也只能在线下和物理空间传染,无法伤害网络和数字世界。这是中国最近十年,坚持走数字化道路所积下的“国运”。
大金融体系也在本轮疫情危机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近期中国的大金融业逐渐摒弃金融自由主义的泡沫浮华,坚持走“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正道。当疫情危机导致大批脆弱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时候,中国的大金融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没有因为疫情导致信用风险骤增而大幅减少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反而成为令人尊敬的“逆行者”。疫情期间,中国金融业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融资估计超过6万亿元,同时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减费让利1.5万亿元。
利率市场化掀新篇
另一方面,大金融行业最近几年加速推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战略,在疫情危机中也彰显出强大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在各产业数字化程度的行业排名中,大金融行业位于第一。其中,各子行业的排名分别是保险、证券和银行。可以说,中国大金融业的数字化程度,无论是数字基础设施还是数字金融服务,已经位列全球第一。正是因为这种科技力量,才使得中国金融业在疫情爆发后,能够及时迅速的将业务在线上完成,成为疫情期间仍然正常营业的不多的行业之一。这与大金融业多年来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同时也不断培养客户接受线上服务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