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莫将银行盈利与企业减负对立起来
http://www.CRNTT.com   2020-09-02 08:52:00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近日,一组对比数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是,为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今年前7个月,金融系统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下降12%。于是,市场上不乏“为企业减负让利导致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之声,甚至质疑银行业“让利”的合理性与商业可持续性。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郭子源评论文章认为,银行盈利与企业减负并非对立关系,银行为企业减负并不必然导致利润减少。

  文章分析,利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成本、收入的变动。从收入端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贷款利息收入,二是费用收入,前者占比较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保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纾困,多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并鼓励银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因此,不少人认为,正是贷款利率下降导致了银行利润下降。

  但要注意的是,利息收入并非由贷款利率单一决定,而是由贷款利率、贷款数量共同决定。从实践看,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后,贷款需求会相应增加,进而推动了贷款数量扩大。也就是说,价格虽降,但数量增加。此时,银行因贷款利率降低造成的收入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即俗称的“薄利多销”。

  从成本端看,银行的资金成本也正在逐步下行。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相关货币政策操作,引导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并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银行的资金成本也相应降低。银行贷给企业的利率虽然降低了,但银行自身借钱的成本也降低了,在收入、成本“双降”综合作用下,利差虽有所缩小,但降幅并不十分显着。

  可见,成本、收入变动并非银行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略——处置不良贷款会侵蚀利润。

  在疫情冲击下,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现了“双升”,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有效防范化解信用风险,各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增加了拨备计提,这无疑对银行利润造成了较大侵蚀。

  所谓“拨备计提”,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市价等因素,对贷款作预期损失分析,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按照监管规定,银行需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即从利润中提取相应资金来覆盖这部分预期损失。

  监管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0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206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2.4%。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已对可能出现的1元钱贷款损失,从利润中提取了1.824元作为准备。

  文章指出,银行利润降低是一个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不能将其简单归因于“为企业减负让利”。

  与此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将银行盈利、企业减负对立起来。需要意识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关系,并非此消彼长。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稳企业就是稳金融。

  国务院常务会议此前要求,2020年全年,要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今年前7个月,金融系统已为市场主体让利8700多亿元,8月份至12月份,金融系统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6000多亿元。接下来银行业应继续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为企业减负、让利。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