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后疫情时代大数据技术亟须补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20-09-13 08:28:18


进入后疫情时代,数据多元化、高通量、分散随机等特点进一步凸显。
  中评社北京9月13日电/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次大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数据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效率,是科学战疫的重要利剑,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在此次疫情应对中,也暴露出大数据及其智能技术在发展应用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和制约。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光辉文章表示,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多源数据的互联互通,但此次疫情防控中数据分散割裂、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问题较为明显。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疫情防控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大量的疫情大数据,但回过头看,各渠道获取的疫情数据普遍存在数据口径不规范、统计时间不准确、数据信度待提升等问题,多源数据质量堪忧,治理效率相对较低。此外,疫情期间,中小型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创意小发明,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如无感人体测温系统等“小”技术。然而,进入后疫情时代,这些“小”技术如昙花一现,如AI测温系统等出现软件升级延缓问题,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数据产业规模欠缺,“小”技术韧性不足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文章指出,进入后疫情时代,数据多元化、高通量、分散随机等特点进一步凸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数据技术发展亟须补短板、强韧性。要加快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国家层面应给予数据汇聚适度授权,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平台、多源头数据的开放共享。结合数字身份标识技术,增强接入数据可信认证,推进国家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单位信息数据、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等后疫情相关数据的跨部门、跨区域开放共享。

  要加快制定多维标准体系,补齐数据标准化短板。系统梳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的大数据技术标准化建设短板,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服务协同等要求,规范数据口径、统计标准、数据信度等。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及挑战,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尽快制定疫情大数据收集利用的标准体系。综合应用大规模异构数据融合、认知计算等技术,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融合利用,提升后疫情时代数据治理效率。

  要加快培育强化创新生态,增强技术产业化韧性。借助疫情防控大数据技术应用实践,加快大数据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培育强化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创新生态。加快大数据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加强大数据相关技术与防控物资智能物流、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后疫情产业的内嵌融合。围绕大数据关键技术疫情防控实践的积极进展,逐步完善大数据工具、平台和系统产品体系,增强技术产业化韧性。

  加快厘清数据权责边界,落实大数据监管监督。明确大数据存储、使用、传输、发布的权责关系,提升大数据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种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收集、使用可能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重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安全、可信的数据加密和认证保护技术,制定相应的原则和标准完善大数据分类保护机制,筑牢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安全韧性。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