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理性看待和应对中美经贸摩擦
http://www.CRNTT.com   2019-09-03 08:23:43


  中评社北京9月3日电/2018年3月以来,美方一些人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对中国输美商品肆意加征关税,无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不仅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日前,美方宣称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输美商品关税税率。这严重违背两国元首共识,损害中美两国利益,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拖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和霸凌行为,中方保持理性、克制态度,始终强调对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坚决反制任何挑衅。然而,社会上也有少数人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出现了“恐美崇美”的心理和言论。对此,有必要加以辨析引导,澄清是非、凝聚共识,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软弱退让换不来同情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西辉文章表示,面对美方主动挑起、肆意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有人感到焦虑和担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恐美崇美”言论。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该反击,而应放低姿态、委曲求全,尽可能满足美方要求,换取美方的同情与“豁免”。有“恐美崇美”心理的人,在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时,不去客观判别是非曲直,而是近乎本能地认为美方的做法“总是有理”,中国跟美国斗是“鸡蛋碰石头”,最后倒霉的是自己。这种“恐美崇美”心理,根源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是一种极不自信的心理,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因而一遇风浪,就容易害怕退让。当然,也有一些人别有用心,企图通过夸大中美实力差距,宣扬与美国抗衡中国必败的观点,削弱中国人的信心,制造混乱。还有一些人则是不明就里或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为“恐美崇美”言论所蛊惑。

  应当承认,今天中美两国的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依然拥有明显优势。但也应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综合国力迅速跃升。从经济层面看,中美在许多领域实际上是各有优势,如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而美国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等等。人们常说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实际上就意味着中美两国经济各有比较优势,而且中国经济的自主能力、体制优势、巨大潜力更有利于和对手长期抗衡。回想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时,面对帝国主义打到家门口,我们都敢于应战,打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三八线”。今天的中国,又岂会任人欺侮?

  持有“恐美崇美”心理的人,其实并不理解美方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的实质和意图。为了攫取垄断利益、维护霸权地位,美方一些人不顾国际公义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采取一系列单边主义、践踏规则的霸凌行为,只希望美国一家独大,已经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这些人正是因为认为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才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对中国使出“围追堵截”的百般手段,竭力阻遏中国发展势头。美方一些人甚至扬言要把中国“打回第三世界”。在这个时候,恐惧、害怕是没有用的,这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但是,近14亿中国人不可能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也不可能改变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如果在霸权压力下软弱退让,那就真要犯颠覆性的历史错误。因此,面对极限施压、霸凌行为,软弱退让换不来同情,只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才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敢于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文章指出,美方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以来,中国本着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大局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与之进行沟通和磋商,在坚决反制美方无理挑衅时保持理性和克制,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事实证明,服软示弱并不能让美方一些人回归理性、停止施压。我们要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树立和坚定通过斗争赢得胜利的信念。

  如今美方一些人对外表现出极端强硬立场。在对华经济和贸易政策领域、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美国政府中起主导作用的大都是一些强硬派政客。这些人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欺软怕硬、弱肉强食。对这些人,服软示弱无法求得安全。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不应抱有任何幻想。服软示弱无法得到同情,只有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重。当年,清王朝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却招致被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机。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迫于美国压力签下“广场协议”,给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埋下伏笔。历史一再警示我们,这些人霸权主义的逻辑从未改变,霸权主义者恃强凌弱的本性也从未改变。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得来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强起来,也不能指望得到别人的恩赐,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