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产品丰富,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要。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 实现了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 居住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城市病”由此产生。狭窄的空间、污浊的空气、拥挤的交通、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导致人们自然地向往着开阔、绿色、简单的农村生活。这就要求农村除了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发展更多的娱乐、休闲产品, 以满足城市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到农村休息、度假、体验, 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农村也需要通过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
其三,安全方便,满足城乡居民对富裕生活的新需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30.1%。也就是说,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富裕阶段。剩余的三分之二以上收入用来做什么?第一,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要求更高。农产品要求营养丰富、全面, 部分人群对功能性食品(如辅助治疗作用等)、对品牌会有更高要求。
第二, 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方便快捷产品要求更高。尤其在特定营养、风味、功能等方面。
曾玉荣也坦陈,福建乡村振兴实践中产业发展中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有:
第一,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中产业兴旺引领不足、特色不彰。目前,除福建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外,其他各市、县(区)均在编制乡村振兴具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但从实践看,许多地方偏向由一些具备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而这些单位对城市规划、建筑规划有较深厚基础,但对农村、农业欠缺实际理论研究和实践。许多规划的编制,缺乏对产业兴旺的实质把握,甚至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都欠缺研究。整体上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硬件轻产业”
第二,缺乏“特色”,产业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一是各地普遍缺乏与地方特色相对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和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同质化规划、布局、生产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县市乡村振兴规划的产业发展停留在传统产业发展上,求大、求全,千篇一律的现象极为普遍。二是产业兴旺发展过程往往只注重农产品的技术、品种的更新换代,而忽视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产品营销体系、物流体系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同时,也往往忽视了乡村文化挖掘,使得产业兴旺缺乏对乡村价值内涵认同和价值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