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法治保护企业家的“奶酪”
http://www.CRNTT.com   2019-12-13 09:10:09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重举措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民营企业倍受鼓舞。但在个别地区仍存在落实不力的情况,扶持政策林林总总,却忽视了法治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个别地方出现的滥用公权的“乱作为”现象,让一些企业家受了伤、寒了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竟然存在行政命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双方协商后签订了受法律保护的合同,行政部门一纸文件就能说改就改,全然不顾在民事合同中双方地位是平等关系。更让不少企业家无奈的是,由于行政机关在当地比较强势,一旦遭遇这种“乱作为”,即使寻找法律救济也是徒劳。

  有一些企业家表示,现在有些地方存在“关门打狗”现象。在招商引资时允诺各种利好政策,一旦把企业引进来,企业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由一些行政部门摆布。利益受损的企业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把苦往自己肚子里咽。种种乱象背后,正是“乱作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把民事纠纷当成刑事案件的现象。在企业与个别地方政府结束“蜜月期”或关系恶化后,原本与当地政府部门或经营主正常的经济往来,都可能成为打击报复的“把柄”。这种乱作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披着法治的马甲,打着“打击犯罪”的旗号。即使最后还了企业家清白,但脏水已经泼出,负面影响已经发生,企业家及其企业也都已“臭名远扬”,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还有一些企业正常维权却被视为“找事儿”“挑刺儿”,这也让企业苦不堪言。一些较真的企业,非要找个地方评理,或是求诸法律,或是求诸上级,最后虽然“讨到了说法”,但却“讨不到便宜”。一些企业家无奈地说,自己是“赢了官司,输了未来”。

  个别地方一见企业通过法院起诉等方式,要求自己认错赔礼,就打着环保、税收、安全等名义调查走访,鸡蛋里挑骨头,进行打击报复。目的就是杀鸡儆猴。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各种措施严防公权滥用,但仍有个别地区、个别官员“顶风作案”。公权滥用不但给企业家造成巨大伤害,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必须严查。

  法治是最主要的营商环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让企业家有安全感,专心致志谋企业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想企业家之所想,急企业家之所急,再多措施也难以对症下药,最终难免沦为“花架子”。只有切实将各种监督制度用活、用好,确保公权力不随便动企业家的“奶酪”,民营企业才越来越有活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韩振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