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对外贸易逐渐稳定,中国经济活力复苏可期
http://www.CRNTT.com   2020-06-12 07:55:54


  中评社北京6月12日电/2020年5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延续了4月的增长态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经济活动停滞、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成绩难能可贵。

  中国网发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文章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具有鲜明的特点,危机爆发时全球供给与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失衡,疫情的影响更像是给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然而,经济活动所需资金的时间价值依然需要支付,在无法产生现金流的同时,很多企业都可能破产。

  解决此次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最根本的是开发有效的疫苗,但在短期内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情况下,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重新连接断裂的全球供应链,将成为一国重新建立或巩固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

  文章分析,回顾历史,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往往并非只是负面,积极主动的国家往往具备转危为机的能力。20世纪2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后的美国改善了金融管理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战后的日本大力发展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形成了独特且持久的发展优势。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持续萎缩,中国也难免受到冲击。但是,在贸易总量下降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全球占比却逆势上升。WTO的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5.7万亿美元,中国出口额占比9.1%;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达到18.9万亿美元,中国占比增加到13.1%。照此计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0年间,经过危机的再平衡,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实现了1.9%的年均增长,而中国同期则实现了5.7%的增长。

  贸易的增长从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无论是金融层面的虚拟经济,还是实体需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欧元疲弱、欧洲经济面临持续压力,美国经济复苏但杠杆水平下降,对金融创新限制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显着调整。为了应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有意参与的国家或经济体一起,通过可持续的协同合作,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跨境产业链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需求并未因疫情而减少,但需求的延迟增加,一些国家采取的干预企业依市场供需决策的做法增加,从而明显增加了经济复苏的难度。历史经验表明,以邻为壑的经贸政策容易因为其他国家的报复而使各方都无法获益,只有通过合作,共同迎接挑战并采取主动的措施加以应对,才能够为经济的重新复苏注入活力。

  在率先控制疫情扩散后,中国经济的复工复产走在了全球前列。疫情严控期短暂的停工对于中国供应链保障韧性的影响极为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后续措施的持续推进,中国在制造业安全复工、通过特殊措施开放重点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入境工作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为全球各方抗击疫情的医疗设备、防护物资生产、重要原料药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甚至弥补了因部分国家生产能力停滞而出现的供给缺口。

  文章指出,4月以来的贸易数据提供了直接支撑,疫情对全球市场带来猝不及防的冲击主要集中于3月和4月,此后各国强化了公共卫生防疫举措,市场对因此造成的冲击也更有准备。下半年的贸易尽管仍面临压力,但受市场不确定预期影响可能相对更小。

  中国经济的韧性更表现在主动的调整和适应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中国持续推动开放,通过海南自贸港、金融业加快开放举措落地、持续推动完善营商环境等做法向世界释放了明确的开放信号,成为疫情下国际投资获得安全产业环境和长期投资实现稳定发展预期的有竞争力的目的地。

  电商企业积极拓展供需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创新业务模式,实现了疫情下业务的高速增长,也增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电商消费模式的黏性。线上会展活动、网络会议、在线教育、休闲娱乐、网上医疗等服务贸易模式获得追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疫情也促进了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步行街、夜经济、地摊经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潜力的发挥将成为中国经济活力更可持续的新动力来源。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