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段心仪:文化诠释时代的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1:56


 
  肆、从台港看文化诠释的时代使命

  非常吊诡的是,台湾教育的这种演变,竟与香港状况逐步靠拢。香港本是英国殖民地,中文不被重视。1997后本当重视中文,但不知何故,中文科评级方法会在2007年取消范文,香港高中十年没有文言文课文,后来才加了12篇必读文言文。香港“历史课程”相当于“世界史”概念,“中国史课程”则一直居于弱势,港英时代理所当然,但 1997 后仍然如此,原因与教材、师资都有关系,结果是“通识课程”取 而代之,而“通识课程”中的“今日香港”则提供了香港学生冲撞的理论与方法。这些议题设定与内在逻辑,其实很多地方与《108社会科领纲》有相似之处,皆呼应西方主流的“普世价值”,若配合教育政策下,青年对国史的陌生 、对文化概念的虚无、对民族感情的淡漠,就极易被一些偶发事件挑动情绪。因此,如何梳理所谓“普世价值”的词汇,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词汇接轨 ,让青年了解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广博,认同自身文化的独特,有呼应世界需求的价值,实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如:和平、人本、民本等。

  近年来的宗教冲突已验证了杭廷顿的文明冲突,也凸显中华文化“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民主政治走向民粹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趋势,特朗普的美国至上主义更瓦解了自由平等的口号。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人有无限向善向上的能力,“仁义礼智”“民本思想”,若细加梳理,更有合乎普世需求的人情义理的脉络。自家无尽宝藏,怎可不善加利用。

  伍、结论

  德国哲学家高达美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个人必须在其历史的存在中,展开理解活动。由历史所形成的“地平线”,决定了个人的理解视野。当读者带着自己的历史“视域”去理解某种历史作品时,两种不同的历史“视域”必然会产生一种“张力”。只有在解释者的“视域”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出意义时,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也就是历史的视域有选择性的融入了现代的视域。由于现代的视域包含有一种向变化开放的可能性,它也因此而孕育了未来。高达美的诠释学带有浓厚思辩色彩,这正是现代中国迎向世界、争取话语权必做的功课。但迎战之前,必须确实检视自己的装备与心态,方能成功。 1. 史观可以建构,史实必须面对。2. 文化底蕴虽深厚,诠释能否到位?3. 能否符应时代需求,从群众视角切入。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文化诠释能否完成时代使命,“诚”之一字,实属关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