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8:41:20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既要盯紧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要盯紧已脱贫群众,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多方力量,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以多种精准扶贫手段和方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防止“一帮扶就脱贫、不帮扶就返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志和智,就是内力、内因。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要想“弱鸟先飞”,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思想上不愿意“飞”,“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个别贫困户甚至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应当,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内生动力。外力可以提高脱贫速度,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导致依赖性过强,即便脱贫了,也很容易返贫。“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必须以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等措施,从思想上拔穷根,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

  第一,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业、社会的事业,更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的同时,大力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党员“双带”作用,构建农村基层脱贫攻坚“村为主、贫困户为主、群众做主”的工作机制,通过学习研讨、组织培训、基层讲习,进一步转变贫困群众的理念和思维,引导形成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

  第二,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然而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不敢参与。分析原因,既有不少贫困地区深处大山、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的历史地理原因,也有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长期从事传统小农生产、较少参与现代市场活动,加之缺乏资金、技术,害怕面对市场风险等现实客观原因。为此,要化解“怕”的心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的积极性,首先在产业选择上,政府部门应重在引导,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尊重贫困群众主体意愿,让贫困群众充分参与决策;其次在产业组织上,可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特别要发挥乡土社会传统,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