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聚焦短板弱项 实施精准攻坚
http://www.CRNTT.com   2020-06-10 10:42:17


 
  为补上这块短板,当地把饮水安全作为“两不愁”的保障重点,加大投入、花大力气,终于将水引上了高高的山梁。家里负责驮水的毛驴“退休”了,圈里养起了几十只羊,这是过去缺水的时候,马塞力木不敢想的。

  缺水的地方要引水,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修路架桥,不宜居住的地方要易地搬迁……越是困难,越要超常规发力。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

  “在我们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之后,依然要防止返贫。另外,脱贫后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是短板,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的38%,这需要不断补齐。”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高级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在采访中表示,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相较于城镇依然较低,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

  除脱贫攻坚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另一块重要短板在生态环境治理。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蓝天越来越多了,江河湖泊的水也越来越清了。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柯炳生指出,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但过去在这一领域欠账多,所以总体来看依然是短板。在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也坦言,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仍然肩负着艰巨的任务。

  例如,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有1微克/立方米的差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中西部地区自然生态比较脆弱等。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三州”之一,图为该州泸水市巴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在扶贫车间内制作民族服饰。

  重庆市黔江区白石镇中河村村民周政曾是贫困户,后经营家庭农场脱贫,图为周政帮游客采摘枇杷。

  四川凉山州乡村学校建起“共青浴室”,图为学生端着洗脸盆,走出寝室,跑向“共青浴室”。

  更有力的举措

  更精细的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今年收官,为完成补短板的硬任务,各部委都在推出新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为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指明方向。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有利于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还能带动小城镇发展,正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

  补短板要补到最关键的领域。《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四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都属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比如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包括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等。

  为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人社部给出政策扶持。2019年以来,人社部开展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实行单独评审、单列标准、单独确定通过率,评审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为有效增加人才供给,对护士、社会工作者、执业药师等基层急需的职业资格实施单独划定考试合格标准政策。该政策有助于基层人才的脱颖而出,能够为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出一批适合贫困地区需求、留得住的专业人才,让更多人才愿意在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扎根工作。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针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精细化支撑不够、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数据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柏仇勇指出,未来将重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一张网”。

  4月,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完善和提升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奠定基础。在法律保障方面,《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送审稿)》已编制完成,报送国务院审议。此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工作正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已在编制。

  重大工程项目也在补短板中发力。

  5月19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一期下闸蓄水阶段验收。截至目前,全国110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复工108项,建设人员到岗超过12万人,在建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估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超1万亿元水利投资,意味着在建设周期内总共可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陈厚群认为,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将发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记者 李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