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式扶贫”造福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8-10-23 00:05:15


资料图:地处四川凉山州越西县的 “广东(佛山)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年6月19日摄)。(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10月23日电/10月17日是“国际消贫日”,从2014年起,中国将每年的这一天设立为“国家扶贫日”,以展示消灭贫困的国家意志和持续努力。中国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如今距离2020年已经不到2年时间,而根据当前贫困线标准,中国仍有数千万的存量贫困人口,提醒中国的扶贫之路仍不容松懈。

  法国《欧洲时报》10月18日载文《“中国式扶贫”造福世界》,文章说,提起中国的扶贫,有这样一些频繁被引用的数据: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减少贫困人口6800多万,相当于每年脱贫1000多万人;中国的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数据,代表的不仅是脱贫成就,更是指引未来继续推进扶贫工作的信心与方法论。

  在这几十年的扶贫路上,中国也不可避免地走过弯路,也曾为扶贫的低效而烦恼,值得高兴的是,中国一是牢牢地抓住经济增长这个牛鼻子,积累了足够的社会总财富,二是在心理层面上从没有放弃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助,“不抛弃、不放弃”,三是在行动层面上及时矫正方向和方法,“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四是验收和评估层面及时跟进,杜绝脱贫之后不愿摘掉贫困帽子的畸形现象,从而实现扶贫成果的最坚实巩固,以及扶贫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习近平曾形象地说,“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2013年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摸清贫困家底,确立扶贫名单,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不仅利用政府的资源和行政的力量,也引入企业的资源和市场的力量,探索出了一系列新型扶贫路径,总的指导思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造血”让贫困地区实现重生。

  比如贵州毕节的产业扶贫。“全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据2016年底的数据统计,全国每50个贫困人口中有1个来自毕节,贵州每4个贫困人口中有一个来自毕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劳作传统,扶贫方确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帮助当地发展蔬菜产业和肉牛产业,贫困户收入实现了几连涨。

  比如“淘宝村”的电商扶贫。社会学家曾经担心,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让富有群体受益,贫穷群体则受益不大,导致“技术鸿沟”不断加大。但在中国,“互联网+”为扶贫插上新的技术翅膀,偏远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比如西部农村的猕猴桃、枸杞等,借助电商平台和全国强大的物流体系,直接销往大城市的中产家庭,实现创收奇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