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财 |
中评社台北10月25日电(作者 柳金财)最近作者参与一项2022年电视选举新闻学者观测联盟记者会,与会有学者提出2022年台湾地方选举目前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众多学者讨论十二家有线及无线电视台报导声量,呈现“重北轻南”、有线电台热及无线电台冷的不对称状况。媒体对政党、区域及候选人报导的失衡状态,从总体上而论一方面突显整体选情低迷,一方面也显示政党仍欠缺有效的政策议题动员选民,整个选举甚至陷入“学术论文”谬误攀比,以此影响候选人人格操守及信用、能力,甚至因“论文门”丧失参选机会。
无独偶有的是,2022年台湾地方选情至今低迷,尚不如2018年选情竞争及紧绷态势,这两届选举究竟有何差异呢?2018年地方选举首次结合公投绑大选,尽管曾面对“中央”层级公投议题怎会与地方选举相结合的质疑,当时曾以为公投绑大选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及提高政治参与率,但选举结果却是执政的民进党大败,国民党取得15席县市长、民众党获1席及民进党仅剩6席。无庸置疑,公投绑大选提供动员选举的集体诱因,在选举中因有政策议程设定,产生集体动员的效果。
此后执政的民进党再次修改公投法,导致公投与大选脱钩,沦为“昨是今非”笑柄。值得对比是,作为民粹型及魅力型政治人物,国民党籍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及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从南至北也勾起一阵选举旋风,但此次地方选举似乎明显欠缺这样魅力型政治人物参战,以激发民众的选举热情。公投与大选脱钩、欠缺魅力型政治人物参选,导致政治动员能力下滑;复因媒体“重北轻南”的不对称报导,使得某些政党、区域及候选人选情声量陷入短缺状态。
首先,公投绑大选脱钩降低政党议题动员能力。2018年九合一地方大选绑公投,合并举行的10项公投案大多涉及高度敏感且涉及全台性公共事务,无论是公民采取由下而上的创制权或由上而下的复决权,理论上应在选举中设定议程,透过公共论坛充分理性沟通与辩论,然而公投议题的“中央政治化”与选举的“地方治理化”,却形成强烈的反差。
例如2018年绑大选的公投案,包括同志婚姻、能源政策,皆非地方治理课题;涉及对日关系的禁止核灾区食品进口及东奥正名公投都涉及国际事务,属于“中央”层级政府的政策权限。尽管这些隶属“中央”层级政策议题,并不适合在地方选举中与公投相结合,然却提供动员选举诱因,发挥政治选举集体动员的作用,刺激选民热情及投票意愿,从而提高投票率。
其次,欠缺魅力型政治人物参选带动选举风潮。2018年地方选举中,“韩国瑜效应”不仅翻转南台湾,也发挥扩散外溢效应。韩国瑜曾力主承认与热爱“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两岸你侬我侬、指腹为婚”、强调“两岸一家亲”的心理文化认同。倡议“货出人进、高雄发大财”目标,致力于发展西进政策及南南合作。主张“政治零分、经济一百分”,高雄市将跳脱传统绿营本土价值的“南部崛起”思维,挑战民进党执政“中央”的战略发展思维,这代表经济发展务实主义取代激进政治意识型态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