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双重视角下的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8-12-26 00:17:52


 
  (二)运用“离岸制衡”,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

  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是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7》强调:“我们欢迎印度崛起成为全球领导力量和强有力的战略与防务伙伴。我们将增加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四边合作。”11月12日,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外交部门的官员在越南岘港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了正式会议。这是特朗普政府出台“印太战略”以来四国首次进行正式官方相关沟通。

  特朗普政府出台“印太战略”和积极推进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实际上是对“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也称为“离岸平衡手”)战略的运用。“离岸制衡”概念是进攻性现实主义( 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在其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提出的概念。其定义是:“这些远处的霸权通常喜欢让地区大国来制衡热衷于追逐霸权的国家,它们则坐山观虎斗。但有时这种推卸责任的策略并不可行,遥远的霸权国家不得不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国家。”米尔斯海默认为:“国际体系是一个险恶而残忍的角斗场,要想在其中生存,国家别无选择,只得为权力而相互竞争。”他提出:“无论何时,某种国际秩序的出现,大体上都是体系中大国自私行为的副产品。换句话说,体系的构造是大国安全竞争的无意识结果,而不是国家采取集体行动构建和平的结局。”他主张:“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做西半球的霸主,防止欧洲和东北亚出现与之匹敌的霸权国。”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是特朗普政府从“离岸制衡”视角,为了利用日、澳、印来制约和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成为东亚地区主导国家。将印度拉入“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既可以利用中印这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矛盾,防止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又可以利用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矛盾,防止亚洲的整体崛起。

  2013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快速扩张军力,已经造成严重威胁,提出构建美日澳印“亚洲民主安全之钻”的构想,希望拉拢美国、澳洲和印度一起建构对中国的“钻石包围网”。〔15〕

  在此前后,美日印三边关系、美日澳三边关系、美印澳三边关系都取得一些进展。这三个三边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三边政治和军事合作来巩固美国在印太地区和世界领导地位,加强应对地区不测事态能力,牵制和平衡中国,美日印澳四国则企图通过这种合作中加强自身地位和能力,获取自己需要的利益。2007年4月,美日印三国在日本海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同年9月,美日印澳等国在印度洋举行了代号为“马拉巴尔07-2”的海上联合军演。2009年,美日印三国海军再度合作,在冲绳附近海域展开军演。2011年12月19日,美日印首次三边对话在华盛顿举行。2013年10月第五次美日澳三边战略对话部长级会议发表含涉东海、南海问题内容的联合声明。2014年7月,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呼吁加强美日澳三边关系,日澳并签署两国《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和《防务技术和装备转移协定》。

  美国和日本希望把印度也拉进来与澳大利亚一起形成“四边机制”。奥巴马政府曾为将印度拉入印太同盟与伙伴国战略网络做了不少努力。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应印度总理莫迪的邀请,以主宾身分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祝活动,成为史上第一位受邀参加印度国庆活动、也是唯一一位任期内两度访问印度的美国总统。在访问期间,两国发表《美印关于亚太与印度洋地区的战略视角联合声明》。美印达成“突破性的谅解”,同意最终克服数年来阻碍美国公司在印度建核反应炉的僵局。两国领导人续签了一份10年的防务协议,同意从2015年起延长美印防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两国军方之间开展更频繁的对话,扩大联合演习规模,实施“更宏大的防务计画和活动”,在印度共同研发和制造先进的美国武器系统。两国还签署了《后勤交流备忘录》等。美国给予印度“非北约盟友主要防务伙伴关系”地位。自2008年以来,印度已与美国签署超过150亿美元的军购合同。2013年,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军火供应方。美印已经建立了两国军队高层互访机制、联训联演机制、人员培训机制、情报共享机制、海上合作机制等。这些标志着美印防务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助推两军关系以及印军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但澳大利亚一度担心中国的反应,因此不那么积极。印度也不愿成为美日制约中国的棋子。因此美日构建“美日印澳菱形”合作机制的企图曾一度搁浅。

  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美印关系继续升温。2017年6月25-26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会晤特朗普总统。美印双方表示将强化双边关系。特朗普称,美印关系从未如此牢固。并表示双方在多数问题上都取得共识,将在反恐领域加大合作。莫迪承诺将推进改革措施,帮助美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同年9月,美国和印度签署大合同,印度花费100亿美元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入100架以上F-16战斗机。这不仅是美印之间的一个军售项目,也是表明双方的相互支持。

  当前,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积极推进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

  (三)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印太”地区经济关系

  特朗普政府虽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英文缩写TPP),但仍然企图在印太地区维护有利于美国的地区经济关系。《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7》指出:“美国将鼓励区域合作,以维持自由和开放的海上航道、透明的金融实务基础设施、畅通无阻的贸易,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特朗普政府强调实施在公平和相互基础上的双边贸易协定,以及寻求对美国出口的平等和可靠的路径。它宣称:“我们将与伙伴一起工作,构建一个致力于自由市场和受到保护免于会颠覆它们主权的力量威胁的国际网络。”〔16〕特朗普政府还提出,要加强与盟国在建设高品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

  三、地缘经济与美国的“印太战略”

  地缘经济学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探讨地理因素是怎样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运用地缘经济理论分析美国“印太战略”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大西洋两岸向印太地区转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在过去30年中,亚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从10%上升至30%。这一地理区域是当前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既有中国、印度这两大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也包括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全球十大港口中的九个均在亚洲。目前,印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全球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地。仅2012年,印太地区内的双向贸易就超过八万亿美元。〔17〕

  经济全球化和中印崛起使亚太地区与印度洋地区在经济上联为一体,这也使得印度洋的重要性上升。受亚洲经济增长的驱动,印度洋正超过大西洋和太平洋成为世界最繁忙、最具战略意义的贸易走廊。世界1/3大宗商品和约2/3的海运石油经过印度洋。〔18〕印度洋还提供全球一半的集装箱运输,70% 的石油产品运输需要通过印度洋由中东运往太平洋地区。印度洋在地理上是四大洋中与各大陆平均距离最近的大洋,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和对全球贸易有重大影响的战略要点。其中,全球40% 的原油贸易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40%的全球贸易运输经过马六甲海峡,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马六甲海峡,该海峡每年的商船通行量占全世界的1/3,输送量分别为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6倍和17倍。印度洋的石油航线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仰赖的“战略生命线”。“随着南亚和东亚经济活动的迅速增加,印太海上通道正成为21 世纪具有支配地位的国际水道——正如古时地中海和20 世纪大西洋一样。”〔19〕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目标是,保证控制印度洋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特别是对波斯湾水域的控制,确保印度洋航道的畅通及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优势。

  印太地区经济重要性的大大上升和在经济上联为一体是促使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企图以此为实现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服务。

  (二)亚太经济重心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东部转移,促使美国提升这些次区域的战略地位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末,亚太地区的经济重心在太平洋西岸,即在美国。美国曾是全球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产品制造及出口国之一。现在印太地区发生的一个重大趋势是,亚太地区经济重心开始从美国向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转移。2014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和第八大经济体印度在印太地区。普华永道国际会计事务所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50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是第三大经济体。〔20〕美国花旗集团2012年3月一份报告预测,印度经济总量到2050年有望达到85.97万亿美元,届时将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1〕

  与此同时,印太地区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发展。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批准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这是朝着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方向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标志着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7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和印度总理莫迪的首次会面中,邀请莫迪总理参加2014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这表明中国对印度参与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取得较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包括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自贸区、东盟与中日韩(10+3)对话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全面启动。2014年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额超4800亿美元,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近年来,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英文缩写RCEP),也取得进展。它的目标是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达成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机制将涵盖约35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作为成员国的上海合作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将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作为宗旨之一。该组织近年来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和蒙古是观察员。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正在积极申请成为正式成员。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若干通往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走廊,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主要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线。其中,西线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途经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北非,通达欧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