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全球复苏的重要条件
http://www.CRNTT.com   2021-03-18 08:28:24


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经济的较快复苏并非不计成本的规模扩张,也不是公共财政和货币超发大水漫灌下经济的应激增长,而是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为特征的。
  中评社北京3月18日电/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抗击疫情取得经济增长和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亮眼成绩,更向全世界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在未来5年到15年的后疫情时期将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及实施路径。

  中国网发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文章表示,面临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各国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可能出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分化复苏的场景。2020年,IMF预估全球经济产出下降3.5%。其中,英国、印度、欧元区、加拿大、日本和美国分别下降10.0%、8.0%、7.2%、5.5%、5.1%和3.4%,而中国则实现了2.3%的逆势增长。展望2021年,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的目标设为6%以上,IMF却认为中国的增速将达到8.1%。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在2021甚至2022年,都将是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如果单看2021年的产出增速,IMF对主要经济体的预测中,印度比中国增长得更快,将达到11.5%。但是,即便印度实现了IMF预测的增长,其2021年的产出规模仅比2019年高2.6%,而2021年中国的产出则要比2019年高10.6%。同时,IMF预测,2022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产出增速将分别回落至6.8%和5.6%,与2021相比分别回落2.5和4.7个百分点,印度增速下降的速度将近于中国的两倍。IMF分析,受资金实力、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产业链国际分工和市场信心等因素的影响,发达经济体预计将比新兴市场国家和与发展中经济体早一年实现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复苏。

  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经济的较快复苏并非不计成本的规模扩张,也不是公共财政和货币超发大水漫灌下经济的应激增长,而是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为特征的。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升级和资源更有效配置。保证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GDP的增速,保持物价水平的总体平稳,既是人民群众增加消费能力的重要条件,又将通过大体量、多元化的进口为全球农产品和商品生产者、服务提供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甚至将深刻影响后疫情期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网络。

  文章指出,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关键词之一,创新无疑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来自对现有市场资源的整合,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来自对全球技术进步的响应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应优化。疫情中,数字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将统筹推进的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为中国经济社会创造更为适宜的硬件环境,更通过持续开放和改善的营商环境,以及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为全球市场领先者、开拓实践者提供了舞台和空间。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中国政府向世界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样是后疫情期中国的重要行动指引。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仅意味着技术的进步,更需要产业结构和合作模式的调整升级。调整意味着改变,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既不愿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发展,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广泛和剧烈冲击更可能引发各方的矛盾与冲突。

  近年来,中国不仅通过自贸试验区加大创新实践和主动开放的力度,更与有着共同合作发展需求的伙伴,积极推进国际规则的改进、优化和创新,在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中持续发出维护自由贸易和国际经贸秩序的声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完成,将倡议和共识转化为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为后疫情期各方市场预期的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重构以及经贸纠纷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助于东亚区域经济和贸易活动在疫情后率先复苏。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