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导弹第一旅”以往练兵的“独门秘籍”,如今已成为火箭军部队共同的“练兵法则”,官兵们不再满足驾车仗剑出去“跑”一圈,而是加入各种复杂“敌情”,常常是出门就被“敌人”一路追着撵着打。
某导弹旅官兵至今还记得,那年他们千里北上执行红蓝对抗任务,迎接他们的是猝不及防的“暴风骤雨”:战车刚出营门,几架无人机悄然掠过上空,空袭警报很快就拉响了;战车长剑还未从军列上卸载,站台外便响起了“敌特”袭扰的枪声;打仗进入关键时候,有线通信被破坏,无线通信遭干扰……
这就是打仗!
经过一次次的无预告拉动,火箭军部队不仅完善了战法,还形成了一套“动中抓、动中建、动中锤炼战斗力”的“数据库”——
从南国密林到西北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广袤大漠,兵车所至,途中道路、桥梁、涵洞等数据信息早已烂熟于心,制订的上百种道路抢修、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机动方案,精确到点、具体到车、时限到分,指引导弹战车精准占领阵地,随时展开突击。
装备发展促进了远程机动,机动训练也提升了装备性能。训练中,官兵采集数万组数据精确分析导弹武器装备不同地域环境下参数、性能等变化,采取一系列改进调整措施,增强了武器装备在高温、低温、雨天、大风等各种环境下的“免疫力”和适应力,实现了“寒区可砺剑、热带能点兵”。
信息化蓝军逼着红军成长成熟
那一年,某导弹旅整装出征,奔赴千里之外展开红蓝对抗演练。山还在,岭更绿,“战场”依旧,可与蓝军一交手,这个旅的官兵就有点慌神。
对抗训练进入第一回合,“哨音”未响,蓝军就先下重手,招招“致命”,官兵仓促应战、疲于应付。第二回合的较量更加激烈,官兵正准备组织导弹发射,蓝军使出“连环杀”,电磁迷雾、核化袭击、人装受损、基本指挥所被毁等多种威胁交互一体、连贯实施。
这次对抗,一改以往“一战定胜负”的模式,采取“回合升级”方式,一次对抗“五次交手”,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艰苦、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复杂。
这还是当年那个热情的“老房东”吗?过去,只要有部队来驻训,某训练基地官兵总是敲锣打鼓相迎、备好营房候客,蓝军分队偶尔出点课目,也是“扔个发烟罐”造点声势。可现在变得“翻脸不认人”,刚进门就“使绊子”,一路追着撵着打,他们成了令不少官兵有所忌惮的“新对手”。
“角色虽是蓝军,当初打仗意识不强、对抗手段单一、设置背景简单,所以只能‘挠挠痒’。”聊起当年,某基地导调考评处处长丁国林一脸无奈,再说当下,他立马变得信心满满,“如今抽组侦察监视、精确打击、特战破袭等10多支专业力量组成‘合成蓝军’,用的都是‘连环计’,打的都是‘组合拳’。”
信息化蓝军的成长之路,也正是火箭军实战化训练的深化拓展之路,一支蓝军的变化见证火箭军这个战略军种实战能力的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