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王东京:深入理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08:22:17


 
  可是马歇尔之后,经济学家的看法有了改变。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30年出版《利息理论》,开篇就说“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何为“一连串事件”?他解释是指一连串消费活动。比如某人拥有10万元,若用7万元购买了消费品,这7万元便是他的收入;余下3万元,是他的资产(如储蓄、股票等)。显然,费雪将收入分成了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收入等于消费;广义收入则大于消费。

  另一位学者是凯恩斯。凯恩斯虽也认同消费函数,但他认为消费不会随收入同比例增长。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为了论证一个国家为何出现消费不足,他提出了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意思是: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却赶不上收入增加,这样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消费倾向)会下降。

  在消费信贷产生之前,凯恩斯的分析也是成立的。可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消费信贷在欧美悄然兴起,于是“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受到了挑战。比如,有人本来用自己的钱买不起房,可有了消费信贷后,便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住房。人类进入21世纪,消费信贷风靡全球,这就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已不完全受收入约束,它可以超过自己的收入。

  果真如此么?对此有两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假说”作了否定的回答。一是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此假说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老年时,消费会大于收入,用储蓄弥补缺口。前后算总账,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仍取决于他一生的收入。这样看,消费并未超过收入。

  二是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此假说认为,人的收入分为现期收入与持久收入,而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三年以上相对固定的收入)而非现期收入。一个人现期收入不高若持久收入高,他完全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来扩大自己的消费。

  以上两个假说角度不同,讲的却是同一个道理:从短期看,一个人的消费有可能大于收入;但从长期看,消费最终还是由收入决定。这在一定意义上算是挽救了消费函数。不过尽管如此,却仍解释不了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照弗里德曼的假说,消费者按持久收入消费,银行按客户的持久收入贷款,请问怎会出现次贷危机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先提出两个推论:其一,假若有消费信贷安排,一个人的消费水平由持久收入决定;否则,消费仅由现期收入决定。其二,在存在消费信贷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持久收入,同时也决定于信贷杠杆率。第一个推论好理解,消费信贷可将未来收入折现为当期收入。第二个推论复杂些,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解释:假定某人有100万元希望购房,而银行不提供购房贷款,此时他只能购买100万的房产;若假定有消费信贷,比如银行可提供50%的贷款,他用100万便可购买2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2倍;而银行若提供90%的贷款,他用100万便可购买10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10倍。从这些意义上说,当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说到底是杠杆率过高惹的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