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浙江慈溪:民企腾飞借春风 经济快速翻新篇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11:11:36


  中评社北京12月9日电/当年的棉田盐场,已变身面向全球的智能工厂;当年的滩涂湾港,已矗立起一座联通长三角的跨海大桥——这里就是浙江慈溪。

  浙江日报报道,一业兴,百工出。不甘人后的慈溪人,用40年时间,从一间间手工作坊起步,从一个个小零件开始,搭车借力,造船出海,将这片原本种棉晒盐的“三北之地”,打造成杭州湾南翼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当年,慈溪种下的民营经济这粒“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化为繁茂的“经济林”。

  小零件,“搭车”借动力

  1981年,慈溪爆出一条新闻:这一年,掌起仪表厂的产值和利润分别达到1500万元、458万元。

  这家企业的崛起,是因为搭上了无锡一家国营电度表厂的“便车”。1974年,掌起仪表厂时任厂长戎纪华从无锡这个厂获得为其配套生产电度表零件——塑料数码字轮的机会,企业从此驶上发展快车道。

  “搭便车”的背后,是慈溪人骨子里敢拼敢闯的精神。这是移民传统、围垦文化、海洋基因交织的产物。

  “一支棉、一枝稻”,农业人口高达90%,土地多为围海造出来的盐碱地,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慈溪的家底。而包括戎纪华在内的慈溪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正是凭借“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不服输精神,巧借他人资源,及时嵌入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链条。“白沙针织到全国,全国钞票汇河角,河角钞票起楼屋”,这句至今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慈溪人的喜悦和努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