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传递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为了稳企业、保就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挥棒下,“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资金传导渠道得到疏浚。
证券时报发表时评人李凤文文章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就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鼓励支持政策。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目标,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引导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
截至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主力军的局面在逐步发生变化,国有大型银行正在大规模向小微领域进军,已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4.26万亿,约占整个银行业的31%,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个百分点。
文章称,大型银行之所以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原因在于政策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实施业务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随着“大银行不服务小微企业就没有未来”理念在各层面的不断深入,大型银行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完善相关办法,建立敢贷、愿贷机制,面向小微企业拓展业务,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降低了获客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真正体现出“头雁效应”。
文章分析,不过,目前制约银行放贷积极性的外部因素依然存在,企业信息不透明,银企信息不对称,既影响了贷款决策,又对贷款的管理带来困难,贷款安全受到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放贷意愿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银行内部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欠缺,敢贷、愿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如贷款发放要求必须具有足值的抵押担保,而对信用贷款管得过死,基层行担心出现风险被问责而不敢贷。另外,绩效考核指挥棒没有向支持小微企业倾斜,导致基层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动力不足。调查了解到,某农商行对基层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中存款占比为20%,利息收入高达40%,而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贷款日均增量占比仅为5%。贷款考核占比过低,且没有对小微企业进行单独考核,导致基层行缺乏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基层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加之许多行缺少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不知道贷款程序具体如何操作,导致不能贷、不会贷问题依然存在。
文章认为,基于此,应从多方面入手,合力构建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
各部门要努力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快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水、电、气费以及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领域的信用信息,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加大数据共享,为银行提供依法合规对接涉企数据的便利渠道,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银行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放贷意愿。同时,各部门应协同发力,进一步优化外部配套支持,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深化“银税互动”“信易贷”的相关工作,整合地方融资担保机构,降低融资担保门槛和担保费率,简化担保手续,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更重要的是,银行机构要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内生动力。尤其要加快转变信贷风控理念,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进一步降低信贷门槛,提高信用贷款占比,提高首贷率。要完善尽职免责和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小微企业绩效占比和不良容忍度,实行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提升基层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仅如此,还应充实基层信贷客户经理,加大培训力度,适当进行贷款授权,切实解决不能贷、不会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金融科技作用,积极开发符合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开发线上服务渠道,降低贷款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延伸服务触角,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