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王东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http://www.CRNTT.com   2021-01-16 07:19:36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存在的内需不足问题,主要是供给结构和质量不完全适应需求引起的。有鉴于此,中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中外实践表明,供给侧一旦实现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由此可见,创新对扩大内需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看,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尽快进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主导重构全球创新链、供应链。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应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抢占全球技术创新制高点。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让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人“卡脖子”的问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体制

  文章指出,推动创新应重点打通“两公里”:打通“最先一公里”,政府要改革投资体制,集中财力,加大对基础研究、“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投入;打通“最后一公里”,则应完善并落实科技人员收益分享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驱动,那么创新靠什么推动呢?具体到操作层面,也有两个问题:一是国家应该支持创新,但并非所有创新都要由政府财政投资,那么政府应投资哪些科技项目?二是科技与产业融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怎样才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对创新靠什么推动,目前大家其实已经有了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讲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在谈到科技创新与改革的关系时他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其意思很清楚,科技创新要靠制度创新推动。

  困难在于如何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当然要坚持问题导向,就当前中国科技体制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投入过于分散。无需政府投资的项目,财政投了不少;而应该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却又投入不足。这种局面亟待改变,要及早从制度上明确:今后哪类创新项目由财政投资;哪类创新项目应该面向市场筹资。

  根据中国的实际,政府投资创新应重点打通“最先一公里”,即核心技术创新。所谓核心技术,是指基础理论研究、“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对政府重点投资核心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政府之所以要投资核心技术创新,从经济学角度讲,因为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品,而核心技术成果就是公共品。比如基础理论研究,其成果显然不同于应用技术成果。应用技术成果是商品,可以有偿转让;而基础理论成果却不能成为商品,也不能通过市场取得回报。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可是有谁会花钱去买“进化论”呢?

  “杀手锏”技术虽不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可此类技术研发事关国家公共安全,而且不以营利为目标,这就决定了此类技术创新成果也具有公共品属性;而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成功,不仅可推动国内产业实现颠覆性升级,而且能整体提升国家竞争力。然而此类创新投资大、风险也大,所以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再看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技术专利数已连续多年居全球之首,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到6%。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

  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1980年前,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高。当时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研发的技术专利,归联邦政府所有;专利权转让收益也归联邦政府。在这种制度下,美国专利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也非常低。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将专利权下放给了研发机构,于是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一路飙升,今天达到50%以上。可见,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员的利益相关。

  2007年,中国修订了科技进步法,将专利权也下放给了科研院所;2015年又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可以说,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制度已经确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要将利益分享机制落实到位,从而以更好的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进而带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