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日本制造”出问题,原因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13:24:16


不可否认,日本产品的总体质量直到今天也非常不错,这不是因为日本生产者道德有多高或对质量天生要求严格,而是外部约束所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评社北京12月9日电/日本一家媒体最近发文,将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日本产品“伪造检测数据”等问题,归因于日本国内工厂设备老化与人才缺乏等客观因素,具有相当无奈的成分在内。这样的解释有其合理性,但却没触及“日本制造”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前些年,“日本制造”被传得神乎其神,其产品的高质量被认为是来自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这几年,随着“日本制造”频频出事,不少人又慨叹“日本人良心坏了”,甚至说“日本制造”就此没落。“捧”和“踩”这两个极端都不是看问题的应有态度。产品质量,说到底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契约,在市场经济中,要保证生产者遵守契约,“良心”并不可靠,法律健全、政府执法严格、违反契约者受到严厉惩处才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根本。如果造假没有不利后果,就会有层出不穷的生产者通过造假来获取非法利益,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生产领域质量水平的滑坡。任何社会都不会例外,包括日本。

  不可否认,日本产品的总体质量直到今天也非常不错,这不是因为日本生产者道德有多高或对质量天生要求严格,而是外部约束所致。

  首先是因为日本相对于中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社会共同体的一面更强一些。内向型的共同体,相互间应遵守的规则甚至可以比法律更为重要,违反规则往往会导致被排斥、被鄙视。这在中国传统村落或城镇社会也能见到,中国很多老字号传承百年质量过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过去服务的是“熟人圈子”,如果质量出了问题,牌子砸了,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日本社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村落,这种相互之间的制约,让传统的日本生产者更注意质量的把控。

  其次是日本消费者比较“苛刻”。消费者对质量不含糊,就会促进生产者提供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也就会对假冒伪劣产生有力的制约。日本人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挑剔的顾客,这种挑剔也促使生产者在质量、包装、服务等方面提升水平,尽力满足消费者。所以说,好的质量,很大程度上需要由具有相当辨识力的消费者来促成。

  第三是品牌意识使然。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制造业大国,长期的积累使很多产业领域形成不少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些品牌是无形价值,会为制造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造假只能得到一时利益,却很可能失去长期利益。因此,很多厂家出于维护品牌价值的考虑,在质量方面也会做到精益求精。

  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出现那么多的造假事件呢?某种程度上讲,投机取巧是商业社会的天性,如果没有监督,很多企业都会有造假的冲动,上述的一些外部制约极大限制了“日本制造”的这种天性和冲动,而近年来造假频发,也与这些“外部监督”有着莫大关系。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日本经济也发生不小的变化,因竞争力下降,日本厂商在手机、电脑、电视机等传统上日本占有优势的产业节节后退,目前日本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并非这些生产最终产品的厂家,而是一些生产半导体、碳素纤维、特种钢材等中间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接触最终消费者,降低一些质量标准,如果不被精密仪器检测或被告发,很难被消费者直接发觉,这种外部约束的减弱“鼓励”了生产企业心中的“恶之花”萌生与发芽,让一些人铤而走险。

  集中爆发并不是说质量问题只是近些年才有,比如神户制钢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造假,高田气囊10多年来屡屡出现问题。上述日本社会的共同体文化,既有促进质量改进的一面,在厂家中也会形成内部利益高于外部利益的无视公德甚至违法行为,有些人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罔顾整个企业的长远利益。而小团体内的员工害怕被排挤,对造假行为即便不参加,也会保持沉默,所谓“内部告发”的自家人举报过去很少。所以,不是过去没有问题,而是过去很多问题没被揭露。这几年的集中爆发,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传统企业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内部控制不那么严密了,同时保护内部告发者的法律“通报者保护法”,也是上述丑闻曝光的重要推手。

  总之,我们应该唯物地、辩证地看待“日本制造”当前暴露出的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探究。

  (来源:环球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