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
http://www.CRNTT.com   2019-12-04 08:53:18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电/时至冬日,新一季的秋粮已经收获入仓,希望的田野进入冬闲,正是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好时机。日前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抓好农田水利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既利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当前要着力补齐农田水利短板,为藏粮于地战略赢得主动。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农业高度依赖灌溉,以占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三的粮食。然而,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布局又极不匹配,以黄淮海平原为例,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1%,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7%,缺水是区域农业发展的瓶颈。粮食生产日益向北方集中,水资源却南多北少,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凸显。

  为优化水资源配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目前已累计开工139项。随着近年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现在大江大河防汛总体有保障,但中小河流尤其是小流域分洪排涝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全国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相当比例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有待提升,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

  文章分析,做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义极其重大。实践证明,面对同样灾情,凡是农田水利设施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就慢。只有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中掌握主动。

  不过,其任务也很艰巨。一是组织发动群众难。当前,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减弱;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动员农民投工投劳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工程维护管理难。这些年建成了一大批灌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却缺乏相应的维护和管理经费,导致工程快速老化损坏、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文章指出,要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取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强化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明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因地制宜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保证率。充分发挥现有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集雨水窖、小提灌等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田间水利工程建设和配套改造。

  要把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摆到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切实改变重建轻管局面。对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要完善管理体制,通过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管养分离等运营管护方式,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通过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运行管理费用财政补助等措施,明确运行管护主体。要坚持工程管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谋划、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