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青年、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李姿莹(中评社 张爽摄) |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张爽)台湾青年、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李姿莹在“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5周年座谈会”上分享了她在大陆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李姿莹表示,对她而言,一衣带水的海峡,承载了祖辈的血缘与甜蜜的姻缘。博士毕业后,李姿莹应聘到闽南师大任教,在大陆工作生活两年后,她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期待两岸经济能够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更多台湾优秀青年在大陆寻找到实现自己生命理想和抱负的舞台。
李姿莹说,5年前的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扩大深化两岸交流、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和历史性重大意义,之后大陆积极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台胞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等的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让她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同胞情谊。
李姿莹在座谈会上分享了她在大陆生活的经历和感受。2018年应届取得博士学位后,她通过当时福建省出台的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政策,应聘到闽南师范大学工作,现在已经在校任教两年了。
而当时决定到福建漳州工作和生活,最吸引她的是先前在两岸交流经验中结下的缘分。在台湾就读研究所时,李姿莹曾到大陆不同高校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同时开展各种田野调查。期间,她不仅结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多年来我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亲身经历让我对大陆更加全面了解、也更加深刻认识。
最让李姿莹难忘的是,2013年到闽南师范大学参加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认识了当时负责接待的闽师大学生导游,结束一周活动之后,他们各自回到生活,分隔在两岸,但他们仍然互相关心、相互扶持,走过彼此人生的重要阶段,终于今天对方成了李姿莹在大陆最重要的亲人,就是她的先生 。
“因为有他,我在2016年为了论文研究选择到厦门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博士生交流,这是第一次在大陆较长时间居住,过程中好友、师长、男朋友都对我呵护备至,也让我熟悉这里的生活,因此当我决定走向漳州时,我有十足的信心,我会过得很温馨的,也在去年,我和先生在两岸举行婚礼,实现了从学习、工作进步到生活的两岸全面融合。”
在大陆工作服务两年后,李姿莹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闽南师范大学工作的日子里,我很幸运得到许多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学生或是学妹般照料,除了工作上的协助,他们也关心着我在漳州的生活起居,这种温暖就像是家人般的呵护,令我深受感动,让我倍加珍惜。”
李姿莹感受到,福建漳州确实跟她的家乡很相似,处处能听见相同的乡音。“我的祖籍地在漳州,我是闽南人,走在漳州,能说着家乡话买到与家乡口味相似的食物,能用家乡话与老人们聊着相同的习俗和从小听惯了的民间故事,这是多么神奇的体验呀,也更让我觉得闽台的‘五缘’情谊在生活中是处处可见的。”
李姿莹的研究专业是闽南文化,是闽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她选择到此工作的原因之一。闽南师范大学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博士人才培养高校, 由于地处闽南文化核心区域,她更有机会接触和关心这些两岸相似而又有着有趣差异的闽南文化。台湾有六成的闽南人,九成的人会听说闽南语,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闽南信仰与饮食的影响。李姿莹认为,在融合两岸的进程中,闽南文化对台湾人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两岸的青年,都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担负起时代的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从我的专业上来思考,我想文化的复兴,就是我们文科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我是老师,文以载道,以文育人,培养富有闽南文化与教师特色鲜明的师范生并有家国情怀的教育人才,是我的责任。”李姿莹说。
李姿莹现在学校指导歌仔戏的学生社团,歌仔戏是唯一一个两岸共生的剧种,使用闽南语演出,当她看到非闽南方言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记忆歌词与台词,不论是否会讲闽南语,同学们都很认真在舞台上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成果,令她十分感动。“那时我就知道,不管有多艰难,只要我们为了弘扬和创新自己民族文化付出努力,一定可以结出甜美丰硕的果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姿莹看到当时日渐严峻的疫情和辛苦抗击病魔的人们,与学校艺术学院的音乐教授在大年初一之后就决定携手创作公益歌曲《等待花开》。他们创作的公益歌曲,得到央视、学习强国等重要媒体广泛关注和宣传展播,迅即在全球华人中引发积极热烈反响。李姿莹相信,透过文字与音乐的力量,必能传递我们对于抗击疫情工作的坚定支持,坚守希望,等待花开。
“于我而言,一衣带水的海峡,承载了祖辈的血缘与甜蜜的姻缘。我们期待两岸交流合作不被阻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就像我与同事、学生们的合作,仅仅是我们的一点成果,但‘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必巨’,终将‘厚积而薄发’实现从宏扬文化到民族复兴。”
李姿莹说,习主席曾祝愿澳门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她希望两岸青年应像大雁一般搏摇直上,在长空中合作,相融成一,正如“雁点青天字一行”。
她也期待两岸经济能够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更多台湾优秀青年在大陆寻找到实现自己生命理想和抱负的舞台。
“今日在深秋的北京,夜来霜净,满树浅黄,我们当待春中,草木漫发,春山可望,斯不远矣。”李姿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