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
中评社北京7月18日电(作者 汪毅夫)说来是30年前的事了。一天,俞元桂教授伉俪收到了叶明勋先生从台湾寄来的信,信里有阔别的离愁和相会的期待。俞老师和师母很高兴,让我看了信,并说起叶明勋先生及其岳家的往事。叶明勋先生是福建浦城县人,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1940届夏季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先后任职于教务处和训导处,是俞老师和师母的学长(俞老师是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2届夏季毕业生,师母庄破奴是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1944届春季毕业生)。在俞老师和师母的记忆里,叶明勋先生待人友善,言谈幽默(师母用福州话说他“讲话Y有味”)。叶明勋先生的岳父严叔夏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严复之第三子,曾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是俞老师和师母的师尊。俞老师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毕业,得严叔夏教授引荐,回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任讲师。曾有一段时间他俩以师生、同事同住学校的集体宿舍,朝夕相处。叶明勋先生的岳母是台湾望族台北“板桥林家”的女性成员。严叔夏教授的长子严侨是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46届春季毕业生,俞老师说他“性格直率,口若悬河,是个奇人,很快成为我们的好友”。
听得俞老师和师母一席谈,我开始留意收集有关叶明勋先生的史料。先在档案馆找到并复印了叶明勋先生的学籍档案(我从档案目录里也看到俞老师和师母的学籍档案),又在图书馆查知叶明勋先生的学士毕业论文题为《论舆论之形成》(也查知俞老师和师母的学士毕业论文分别题为《明诗派别论》和《大学女生生活问题之指导》)。看来,作为教育系的毕业生,叶明勋先生有志于新闻舆论工作。果然,叶明勋先生后来赴美国州立科罗拉多大学新闻学院、史坦福大学新闻研究院深造,学成归来即赴重庆投身抗战,并逐步成为著名的媒体人。1945年10月5日,叶明勋先生作为“中央社驻台特派员”,随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的专机,从重庆经停上海到达台北。10月6日在台北宾馆(原日据台湾总督官邸)举行升旗仪式后,由前进指挥所副主任范诵尧将军同侵台日军参谋长谏山中将谈判交接事宜。所有随行到台人员各司其职,开始工作。当时随行的记者另有重庆《大公报》《扫荡报》和上海《大公报》记者各一人。叶明勋先生采写的新闻稿,经由稍早派驻台湾松山机场的中国空军部队发电至重庆总部转总社,时效上比其他三报快捷很多。除了报导台湾光复,叶明勋先生还有组建台湾分社的任务。原计划到台后接收日本同盟社所在楼宇为社址,不料该楼宇已被盟军飞机炸毁。叶明勋先生遂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另外觅得新址。单枪匹马苦撑三个月后,叶明勋先生商请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福州联络处招聘一批报人和电报人员,乘小汽艇冒险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台湾。叶明勋先生以此组建了台湾分社并首任主任。其后,叶明勋先生出任台湾《中华日报》社长,参与筹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即“世新大学”)并曾任该校董事长。据我所见史料,叶明勋先生还热心参与台湾福建同乡会、福建协和大学台湾校友会的活动。叶明勋先生在台湾写过不少幽默短文,令人读来觉其“Y有味”也。例如,《福建杂志》复刊第16期(2000年5月1日出版)转载的《姜是老的好?》有一段说:台湾每年要编“立委”通讯录,人名、年龄、籍贯、住址等一应俱全。重印时,若干女性“立委”提出“年龄不要更改”。然而,“岁月不饶人,年龄不我予”,“芳龄不可能年年十八,以后索性将年龄一栏取消”。此类幽默短文,确实“可为《笑林广记》增添新的一页”。
附带言之,福建协和大学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俞元桂教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俞元桂教授德高、才高,他的学生很多,他的每个学生都以他为荣。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