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网评:让学生课间“野”点未尝不可
作者:杨玉龙 来源:东方网
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学生课间活动的最大半径:教室外的过道”“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家长们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据4月12日半月谈)
课间圈养情况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诚如媒体报道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让人感觉不像是学校,即便身处校园之内,也有鸦雀无声之感,不仅听不见读书声、讲话声,连学生走路也是轻轻地。还有的学校要求老师上完课后不得马上离开教室,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须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实现“无缝对接”。
上述现象值得警惕。虽然课间圈养能够确保学生的安全,也能够显得学校有纪律、有秩序,但如此圈养并非对学生是好事。最简单来看,不被鼓励到室外活动、休息,也会导致儿童视力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更易近视。而且,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身体生长所需的,而“圈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天性的释放,对其成长也难免产生不良影响。
让学生课间“野”点未尝不可,而这也正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完善管理,而不能将学生“圈养”对待。比如,据报道,不少学校以强调纪律为名,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小学生安静下来,美其名曰“文明休息”。其实,学校更有责任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为安全不惜将学生“圈”起来。毕竟,学校不是生产“学习机器”的地方。
其次,通过法规完善为学校管理“松绑”。据报道显示,我国北京、上海、湖北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为校方管理松了绑。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当针对学校课间圈养现象深入调研,对于课间十分钟存在的“静悄悄”问题,查找原因,并出台政策及措施加以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