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白蒲镇杨家园的周粉英(中)曾在1938年曾被日军抓去担任慰安妇。(照片:黄子明提供) |
中评社高雄9月12日电(记者 高易伸)18年来足迹遍布两岸、日韩、菲律宾等地,以镜头纪录慰安妇生活的摄影师黄子明向中评社分享了自己的拍摄心情。他自2000年开始接触慰安妇,迄今共近距离拍摄上百位名慰安妇,当中更有一半以上是台籍慰安妇。
黄子明说,以摄影师立场,他也曾思索过要如何呈现这批受害者的影像?是再一次复制受伤记忆以博取同情?或呈现影像手法去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求?但他最终选择用历经沧桑却坚强活着,以女性重建身体自主及价值的过程出发。黄强调,“这群慰安妇阿嬷的生命、韧性与勇气”应该让更多人去感受。
黄子明长期与她们互动,对于她们鼓起勇气摘下戴了超过一甲子的面具,面对各方社会道德压力,及日本政府迄今不愿认错道歉的精神暴力赶到难过,但不论这群阿嬷的出身与过往如何,他觉得都值得大家给予更多关注与掌声。
对于关注战后议题,黄子明说,他的三叔公年轻时被日本抓去南洋当军夫,客死异乡、膝下无子,于是父亲便把他过继给三叔公当儿子,直到后来从事摄影工作也牵动他想拍摄台湾这些曾经参与过战争的老兵与慰安妇一个楔子。
黄子明向中评社表示,最早跟台籍慰安妇接触始于200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京大审”开始,当时他自行前往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多的慰安妇,于是开始瞭解发生在中国大陆、韩国、菲律宾与台湾的慰安妇身上的故事。因为贴近她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有机会掌握阿嬷们生活中不一样的面向与机会。
黄说,记得有一次有位沈中阿嬷对他说,“有时候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结束了”。在接触慰安妇阿嬷后他发现,大家的命运其实都很悲惨,因此他想表达最真实的样貌,是一种生活的压力与生命阴影的图腾。
黄子明说,记得有一年他探访一位苗栗的原住民阿嬷,当时她刚遭受丧夫之痛跟社工人员抱头痛哭,当下氛围让他忘记按镜头的职业本能;还有一次在高雄访视时见一位阿嬷把年轻社工员当孙女般自然拥抱,还拿出战时逃难所携带的箱子供他拍摄,箱子里全装满她和已逝丈夫的回忆,也包括战时身体受残害的记忆,那些阿嬷珍藏半世纪的东西毫不保留地在他面前摊开,他觉得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