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学者热议:疫情下欧美对华舆论的异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5-01 00:23:50


杨新华(来源:人大国发院)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杨新华指出,在这次疫情当中,舆论的全球化传播、动员、互动和对冲是史无前例的,国际舆论也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讲好抗疫故事,是改变中国舆论场、重塑中国形象的重要契机,目前来看,“中国故事”总体上讲述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抗疫进程的同步更新和媒体的国际传播,中国对外释放了大量信息,也让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抗疫呈现出了比较清晰和完整的面貌,特别是在分享中国经验方面,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相对较多。但是国际舆论和中国的现实还存在差异,特别是美国政府和一些政要为缓解国内压力和满足选举政治的需求,开始污名化中国,将舆论话题政治化,使得国家间媒体发生强烈舆论对冲。由于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深度参与国际舆论场,并成为主角,客观上缺乏经验,在舆论传播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不足,因此未来仍需积极总结经验,学习反思。对此,杨新华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启发,第一,舆论引导主要矛盾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舆论延展出的很多问题本就是中美之间的复杂敏感问题,只是借助疫情将这些矛盾问题显现化了;第二,舆论引导内在属性是内在斗争。美西方长期占据国际舆论的制高点,中国想改变被动的地位,只有在实力和道义基础上开展舆论斗争才能实现战略平衡;第三,舆论引导的基础是话语体系。未来中国媒体舆论工作的重心可以向“做得清,站得稳,辩得赢”转变,真正将国际舆论场当成主战场;第四,舆论引导的指导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体应该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话语体系,让国际传播成为一个共情、互动传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