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科学认识中国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20-11-25 08:11:03


 
  彰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

  文章表示,实践证明,只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如期实现2035年人均GDP发展目标。为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提高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水平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动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新支柱产业。不断提高文化、健康、体育、旅游、养老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长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产业;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大对服务业的高质量投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统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一方面,以发展求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优先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确保金融安全;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安全可控;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以安全保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推进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经济发展安全可控。此外,构建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机制,实现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发展与安全在制度体系上协调一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确保发展与安全在动能上协调一致。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推进创新驱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二是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循环。适应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进贸易创新发展;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全球化。三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产权和要素市场改革,扩大国内消费投资规模和质量;推进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扩大国际循环规模和层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进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结构,扩大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市场优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