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实践证明,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作基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提出要与各国一道打造廉洁高效的现代营商环境。打造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规范权力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构筑有效法治保障则是三大基础要素。
一谈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权力本身是一种影响力、控制力和支配力,并成为人们推动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评判。但是,权力也具有扩张性,不受制约、运行不规范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打造廉洁高效的营商环境,必须把规范权力运行作为重中之重。
规范的权力运行,首先源于公开透明。在打造营商环境过程中,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在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土地规划等方面,切实增强各级政府主动公开、有效公开的意识,完善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依法及时公开权力运行依据、流程和结果,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市场主体的思想疑虑。
其次,要构筑科学规范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当前,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过程中,必须依法对权力运行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和全面有效的监督制约。特别是要通过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其始终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二谈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表明,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向市场主体传递出务实、便民的强烈信号,汇聚各类优势资源、激发市场整体活力,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寻求高效的政务服务,推动“放管服”改革是一项必须抓好的基础性工程。当前,亟需通过持续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实现“放管服”三管齐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所谓“减法”就是把简政放权作为优化政府服务的“先手棋”和“当头炮”,让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坚决减少、该撤的果断撤除,特别是要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创新,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环节多、耗时长、审批繁、注销难”等顽疾。
所谓“加法”就是坚持放管结合,优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把该管的管起来,不给市场运行留下任何隐患,真正做到“放权不是放任,放手不是甩手”。比如,对一些新型产业的监管,可以设置一定时间的“观察期”,对其进行适度监管,防止在萌芽状态就走偏。
所谓“乘法”就是牢固树立系统性思维,通过实施各种举措齐头并进推进政府服务,实现服务质量的倍数效应。再比如,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积极推进“多证合一”“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着力从多方面释放“放管服”改革的综合效应。
三谈全力构筑有效的法治保障。事实上,法治既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通过不断改善法治环境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然而,执法随意、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问题依然存在。这说明,当前仍然需要把法治贯穿到市场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着力运用法治来改善营商环境。构筑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打造法治环境需健全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规章制度,织密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可以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加快制定完善有关项目建设、投资管理、土地使用、能源资源管理、金融证券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公平的市场交易提供基本的法律指引。
在此基础上,则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得不到执行的法律犹如“牛栏关猫”不起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强监督、严厉问责等方式严格执行,切实用法治规范市场秩序,有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