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4月15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第一站就前往舟山港。在舟山港习近平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行程安排显然不无深意,它清楚体现了交通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去年9月,我国公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该纲要是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加快交通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交通是每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和网络,国家的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的长足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中国公路总长度仅为89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铁路更只有5.2万公里,当时中国的人口为9.63亿,人均铁路长度仅为5.4厘米,远不到一支香烟的长度!
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截至2018年中国的公路总长度已增至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14.26万公里,超过美国(1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而美国建设高速公路比中国早了半个世纪。截至2019年底,铁路总长度已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5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的70%以上。中国高铁刚问世之际,日本始终认为中国的高铁技术来自日本,但在中国的“复兴号”高铁车速超过日本的新干线之后,类似的不屑之论已不再耳闻。如今,中国各地仍在继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交通强国的目标可望又可及。2019年中国的交通建设投资额超过3.2万亿元,这些年大体都保持这一力度。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高速公路,此前中国国内曾出现激烈的争论,即是否需要发展高速公路,因为小汽车当时尚未进入家庭,全国汽车保有量非常有限。高速公路建成后会有那么大的车流量吗?没有足够的车流量又怎么通过收费回收投资?由于谁也无法说服谁,所以起步之初,中国的高速公路只能称之为“汽车专用公路”,以免引发麻烦。
198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仅为19公里,但这毕竟是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报春花”,此后各地的高速公路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高速公路问世后,根本不存在所车流量太少的问题,而是设计思想滞后,远远跟不上现实需求。许多4车道的高速公路投入运行伊始便出现严重堵车状况,于是又急忙扩建为6车道或8车道,甚至在同方向另建一条高速公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中国大陆始终希望能实现两岸统一。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方面却对此不屑一顾,其理由之一是:大陆连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还谈什么统一?如今台湾早就没有这样的底气了。台湾是一个岛屿,与整个中国大陆不具可比性,那就以海南岛来对比。如今台湾仍只有一条从台北到高雄的高速公路,而海南岛不仅早就建成了东线和西线高速公路,中线高速公路也已在2019年10月通车。
2013年10月底中国最后一个县——西藏墨脱县在几经努力后终于修通公路,由此中国2800多个县全部通了公路。仅仅6年以后,中国最后一个不通路的村——四川凉山州阿布洛哈村也修通了公路,而中国全国有69万个这样的建制村。
说到中国的公路建设,还不得不说说其中的桥梁建设。中国的平原面积非常有限,到处都有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在山区建桥只能在半山腰处寻找合适的建桥点,这样就必须修建很高的桥桩。2010年11月通车的湖北四渡河特大桥,其桥面到河面的落差居然高达560米,而此前的世界记录是一座法国的桥梁,仅为270米,两者相差一倍以上,此后这一记录又被打破。如今在全球所有大桥中,中国占比高达90%!
尽管发展速度惊人,但中国毕竟太大了,而且由于此前欠账太多,所以目前中国的交通仍存在很多短板。就铁路而言,早在100年前,中国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建设10万英里(相当于16万公里)铁路,而中国目前距离这一宏伟目标仍有差距,可望在几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年的中国居然能提出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由此可见其非同寻常的前瞻性。
虽然如今中国的人均铁路长度仍只相当于一支香烟,依然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那可真是一票难求,以至早就出现了专用名词“春运”。尽管火车票的预售期已提前至30天,可是在网上开始放票的一瞬间,往往就全部售罄。尽管铁路部门加开许多临时客车,仍有大量农民工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只能买站票,而且往往要站上一天一夜以上。由于超载严重,以至曾出现压断车轴、中断列车运行的窘状。既然火车票严重供不应求,于是每到长假期间,各地都会出现很多黄牛,专事倒票甚至制售假票,铁路警方也不得不组织专门力量打击猖獗的票贩子。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制造业门类的国家,所有制造业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节假日的火车票却始终供不应求。
中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产地集中于山西和内蒙古等地,而消费主要在南方。由于缺乏一条从内蒙古和山西前往华中的运煤铁路,所以只能将煤炭从大同通过铁路运往秦皇岛,从那里装海轮运往上海,然后再由吨位较小的货轮沿长江运往华中地区,如此极不合理的运输路线持续多年,直到2019年运煤专线蒙华铁路通车才结束这一尴尬局面。
之所以这一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根本问题还是铁路建设滞后。尤其是西部地区,铁路还有大块大块的空白区。以西藏和青海为例,这两个省区面积占中国的1/5以上,但铁路长度仅为全国的1/50,许多地方还远未形成铁路网。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但铁路长度却要差很多。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极大地拉动了美国的铁路建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期间,美国每年建成的铁路多达1万公里!其时美国的综合国力要远低于目前的中国,但中国的铁路却从未达到美国的这一建设力度。美国的铁路总长度曾一度达到40万公里,后来由于航空和公路的发达而减少了对铁路的需求,以至出现了拆铁路的情况,目前美国的铁路长度仍达25万公里,也许中国在这一领域也赶超美国以后,才能彻底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
接下来再谈谈中国的港口建设。以上海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上海的码头都集中在黄浦江两岸,其吞吐能力极为有限,很多外国货轮抵达后因没有码头卸货,只能在长江口或海上等候,上海为此要支付很大一笔赔偿金,而当时中国的外汇极为紧缺,每天将大量宝贵的外汇扔到黄浦江里,这当然令人扼腕痛息。但如今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七个都是中国的港口,上海则从2010年以来就稳居世界第一,其吞吐量占全球的1/10。1980年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为1万箱,仅相当于如今2小时的吞吐量。中国的交通建设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假以时日,中国的交通面貌一定会发生更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