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财政部发布通知,为了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本期国债为三年固定利率国债,发行总值7500亿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12日,财政部以2.48%的利率,向中国人民银行全额发行。这就意味着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不会对外销售,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全部买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财政部很少发行特别国债。第一次发行特别国债是1998年,总额为2700亿元人民币。第二次发行特别国债是2007年,总额为15500亿元人民币。第三次发行国债是2020年6月,总额为10000亿元人民币。此次发行特别国债,显然是为了延续此前特别国债的流转,意思是此前发行的特别国债到期后,发行新的特别国债继续使用。这样不会增加财政赤字,当然也不会给中国带来沉重的债务包袱。
考察一个国家的国债,既要分析国债的种类和用途,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债的可持续性。此次发行国债的规模并不大,这说明主要是为了承接此前发行的特别国债,确保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对于发行国债,中国始终持慎重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量入为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意识到,财政赤字具有一定的上瘾性,一旦政府过分依赖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现在美国债台高筑,财政赤字高达30多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短期内美国根本无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好在美国控制全球储备货币的发行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购买美国国债,支持美国财政赤字政策。不过,由于美国国债规模越来越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被美国财政赤字绑架,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尽管美联储不断地提高利率,试图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回笼货币,而美国财政部却在扩大财政赤字,在这样的拉锯战中,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现象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中国国内一些财政专家曾经提出,不要担心财政赤字,能够借钱是本事,花钱同样是本事。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些专家认为,中国财政部应当发行国债,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购买国债,将中国财政赤字转化为货币,通过发行货币解决财政资金不足问题。可以肯定,如果这样的建议付诸实施,那么,中国通货膨胀将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许多专家明确表示反对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国必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通过扩大财政赤字规模,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眼前问题变成长期问题,甚至有可能会拖垮中国经济。
中国实行分税制,各地财政状况不一。中央政府掌握大量的财政资源,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部分地区的债务危机。但是,中央政府必须有所节制,必须在汲取财政收入方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经济增长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适当减少财政收入,并且改变财政收入分配结构,大规模压缩公共性财政支出,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不应东施效颦,借助于财政赤字,促进经济的增长。说到底,政府不会创造财富,政府只能消耗财富。政府财政政策必须确保企业充满活力,宝贵财政资金应当用于改善民生之上。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这是减少财政赤字的最有效手段。祗有压缩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让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让中央政府各部门学会精打细算,中国企业才能轻装上阵,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明显好转。
国家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政府是财政支出单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者。发行特别国债,目的是为了应急,但是,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减少特别国债,那么,特别国债早晚有一天会变成沉重的负担。这是因为国债同样需要支付利息,庞大国债规模,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这对居民来说是额外增加负担,对企业来说就意味着税收成本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专项国债,毫无疑问会释放相应的货币,这会增加中国市场通货膨胀压力。春节前夕,政府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日用消费品供应。价格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而日用消费品价格是各级政府严格控制的重点。相信此次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专项国债,不会立即释放大量人民币引发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在使用专项国债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方面,统筹兼顾,相信2023年春节中国物价不会大幅度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