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尽快推进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的衔接 |
中评社╱题: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之路 作者:刘向东(广州),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冯泽华(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广州数据法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摘要】因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差异而无法实现常态化通关,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长期阻隔。尽快推进两地防疫政策衔接,化“就地抗疫”为“联合抗疫”,是恢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内地与香港在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救治方式以及防疫“双码”等维度存在显着不同,防疫政策的内在张力使得两地接轨“通关”遥遥无期,加剧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离心效应,更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基于此,两地应当凝聚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基本共识,以此作为调适防疫政策的价值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形塑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的法治进路。
新冠肺炎爆发后,内地与香港实行严格的出入境政策。简单的“封关”措施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新冠病毒的跨境传播,但对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大局造成的后遗症亦十分显着。数据显示,香港2020年实质GDP下跌6.1%,〔1〕乃是香港有详细记录数值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2〕当前,受第五波疫情影响,香港2022年第一季GDP较上年同期实质下跌4.0%。〔3〕伴随新冠疫情反复反弹,内地与香港已经实质性暂停“通关”两年多,严重阻碍了大湾区城市间人员、资源、资讯等要素的跨境流动。申言之,粤港、港澳长期不互通,更影响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加剧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离心效应,并极大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反观澳门特区,尽管在疫情爆发初期也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政策,但在自行制定防疫政策过程中取得抗疫成效,在积极对接防疫措施过程中率先与内地实现“通关”。基于此,在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必要深度审视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的诸多不同,厘清其背后存在的内在张力,并在推进两地防疫措施衔接中构筑一体化的区域协同防疫框架,期待为香港尽快驱散疫情阴霾、扭转离心效应建言献策,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扫清障碍。
一、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的四维价值
(一)经济价值:大湾区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现实需要
伴随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又一国家战略后,粤港澳三地协同建设渐次出现“双区驱动”的利好效应。“双区”政策迭加意味着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制度资源将实现开放共享、互通有无,亦传达出中央在事实上将更加重视三地合作的经济效应的信号,广深“双城联动”将带动城市间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合作愈发紧密,区域经济协同步伐不断加快。毫无疑问,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一极。然而新冠疫情之下,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的错位,引致粤港、港澳乃至整个大湾区都长期处于相对“闭关”的状态,严重阻碍生产要素的跨境高效流通。重大疫情防控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而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即为当下确保大湾区公共卫生安全的首要前提。基于此,尽快实现两地防疫政策衔接,创造更便捷的通关条件并不断放宽相关措施,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极具现实意义。
(二)政治价值: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诉求
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始终是中央通盘布局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国家的政治法律资源必然且已经有所倾斜。2020年初中央对港澳工作领导体制实现重大变革,统筹协调的功能得到大幅提升。《香港国安法》有力地补全了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香港局势迎来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加之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法律环境的结构性变革,西方国家再无力涉足香港,客观上创设了良好外部环境。但当下反复的疫情,使得香港与祖国长期处于相对阻隔的状态,不仅挫伤了香港的经济,阻碍其作为中心城市和特区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进程,又大幅度削弱了特区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进一步防疫抗疫。当务之急,是改变当下“就地抗疫”尴尬局面,以有力的防疫抗疫措施和全方位的防疫政策衔接,尽快实现香港与内地、世界通关,进而增强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法律价值:增进内地与香港法治互信的治理吁求
平等主体对彼此诚信品质和行为能力的内心确信,是开展合作并形成一定稳定关系之前提。当前,内地与香港“一国两制”的政治共识毋庸置疑,但不同法域、独立关税区的特殊因素引致体制壁垒在短期内不会彻底改变。例如执业资格互认还未实现、豁免隔离措施上尚处停滞等。应然层面,内地与香港宜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达成合作并化解分歧,进而构筑法治共识、增进法治互信。申言之,调适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的内在张力,是提高两地法治互信水平的有益实践。两地应摒弃因暂时的防疫成果对比形成的所谓“优越感”,改变“单向式”的公共卫生领域开放模式,着眼构建系统性的协同防疫法治框架,通过运用法治化思维及手段推动防疫政策衔接、机制对接,避免以规范差异拒绝融合的无谓争拗,摒弃意识形态支配的无用争执,最大程度凝聚权利保障的社会共识,优化协同防疫的法治环境,推动香港公共卫生规范体系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四)社会价值:落实“共享发展,改善民生”的原则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空间、经济概念,更是社会、文化概念,不仅承载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使命,更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居民的民生福祉。粤港澳业已形成紧密的人员流动关系、社会合作关系,大量创业者、劳动者、学生和退休人员频繁往来三地,“9+2”城市群正在日益成为大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协同防疫体系则是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石,是大湾区构建优质生活圈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下疫情反复,内地与香港处在长时间的隔离管控状态,严重妨碍大湾区居民在两岸三地的正常自由流通,甚至直接改变了工作与生活方式。内地与香港除“封关”防疫达成一致共识外,其他防疫措施存在较大差异。疫情政策长期错位,不利于促进形塑一体化的协同防疫框架,更逞论建设优质生活圈。应以“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为基本理念,适时大力推进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衔接,推动两地形成更契合当下疫情现状的防控方案,尽快扭转疫情态势,恢复大湾区自由流动的面貌。
二、内地与香港防疫政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核酸检测措施
开展核酸检测目的在于直接找到病毒存在的证据。藉助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吉林、上海、北京等省市方才有效应对奥密克戎疫情。目前,内地陆续探索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包括深圳、杭州、大连等城市相继建立固定核酸采样点,实现最短48小时、最长7天组织一次核酸检测。〔4〕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对待核酸检测的意愿并不强烈,更不轻易要求全员强制参与检测。2020年9月后,香港才开始实施自愿免费的新冠病毒普及社区检测计画,费用由中央政府承担。疫情高位运行期间,香港曾计画推行“全民强检”,要求全港市民须进行3次核酸检测。但酝酿许久的全员核酸检测,最终因时机不成熟而宣布暂缓执行。〔5〕还需注意,两地认定新冠阴性的CT值标准并不统一。2022年3月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规定,只要CT值≥35即可达到出院或解除隔离标准。〔6〕香港医管局也下调了CT值标准,只要CT≥30即符合出院标准。〔7〕换言之,香港部分新冠康复者在取得阴性报告入境时,仍会被认定为阳性感染者而送院隔离。〔8〕这导致粤港“通关”限制政策迟迟不能放宽,并大概率触发后续的熔断机制。只有统一阳性CT值标准,才能为“通关”创设前提,至于是降低还是提高则需要粤港两地的专家共同研讨作出统一判断。
(二)疫苗接种政策
接种疫苗以防控疫情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世卫组织指出:接种新冠疫苗使得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大幅度下降,各国应当尽快扩大接种覆盖面,〔9〕在强大的疫苗供给、社会动员以及宣传引导机制的联合作用下,内地公民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截至2022年5月,内地接种新冠疫苗超33.8亿剂,接种总量和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10〕目前内地正科学稳步扩大接种人群,下一步重点面向60岁以上老人与3至11岁儿童。〔11〕直到第五波疫情前,香港政府并未做出任何行政指令,要求公民强制接种新冠疫苗。2021年2月香港公布的新冠疫苗接种计画,更多是政府的呼吁宣导。截至2021年9月,仅有63.6%的香港居民已接种一剂新冠疫苗,只有近五成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12〕第五波疫情肆虐背景下,2022年2月起香港分阶段实施“疫苗通行证”计画,旨在鼓励更多人接种疫苗,并以限制进入指定居所的方式要求公民全程接种疫苗。不难看出,相对弱势的特区政府并未采用内地“大干快上”的方式铺开疫苗接种措施,始终保持着相对克制的防控理念。有专家评论,香港要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首先应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提高老年人的接种率。〔13〕
(三)医疗救治方式
此次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中,中医药在不同阶段都取得明显疗效。2020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披露,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91.5%的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14〕内地位居全世界新冠肺炎患病率最低、死亡率最低的事实,也印证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中的治疗优势。〔15〕彼时的武汉方舱医院就采取中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并证实对危重症患者有独特治疗优势。〔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就开始提出运用中医药在救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17〕并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但中医药救治方式在香港遭遇“水土不服”。香港卫生署频繁扫荡多区药店,检获未经注册的“连花清瘟胶囊”,特区政府专家顾问也宣称“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疗效缺乏科学数据证实,建议初期病症者服用西药。〔18〕不难窥见,尽管无法代表香港社会的主流认识,但确实不能否认存在部分香港公众、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较为排斥中医药方案。联想到2022年3月香港快速启用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两款新冠口服西药投入抗疫,并受到公众普遍好评,也印证时下香港对待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不同态度。
(四)抗疫“双码”运用规则
健康码、行程码是科技战“疫”的集中体现。通过记录个人健康状况、收集个体行动轨迹,政府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直接锁定感染或可能感染新冠的人群,提高疫情防控工作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申言之,在内地这样一个具有洲际规模、人口流动频繁的超大型场域,通过广泛采取查验“双码”扫描“通行码”、赋黄红码、行程卡带星、整合核酸与疫苗等方式,才得以快速实现平息疫情,深圳、西安、南京等地迅速控制疫情即是例证。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考量,香港在疫情初期并未采用这一方式。2020年11月,香港推出了抗疫行程记录APP“安心出行”,需要实名登记,通过记录公民进出已参与该计画的公私营场地的日期与时间,辅助高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021年12月,香港开始强制推行“安心出行”,要求公民出入指定场所必须扫码登记。截至2022年5月,“安心出行”APP已获得800万下载量。〔19〕同时,公民在过关时必须上传“安心出行”APP行踪记录,与广东省的“粤康码”对接,以获得免检疫凭证。〔20〕2021年12月香港启用“香港健康码”系统,自愿登记使用,可透过系统提供的转码功能将“香港健康码”数据传送至“粤港码”系统。〔21〕但这一系统在香港运行情况并不好,其实际作用限通关人士转换内地健康码,香港本地基本无人使用,第五波疫情爆发时完全停止运作。〔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