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孙保平:论儒家的治国之道-智仁勇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18:31:10


  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电(作者 孙保平)一、儒家治国之智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之精髓即儒家的中和之道,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将中与和归为天地间的大本达道,亦即世界万事万物之根本规律。何谓中?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即指事物所处之最佳状态。何谓和?和者,指事物虽有不同而所处之最佳和谐状态,汉代董仲舒说:“《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 能以中和理天下者, 其德大盛.” 明代思想家谌若水也说:“中,帝王相传治天下之德,如是而已.”以中和治天下是历代帝王谨遵恭奉的大智慧和总纲领《汉书·艺文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还有在孝经中提出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首次指出“孝”为根本,若无“孝”则必无德,亦无从施教.“自天子至于庶民,人之行莫大于孝.”从而确定了历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有效治国理念。另外,董仲舒提出的“以刑辅德,德主刑辅。”阐明了“法”只是“德”的辅助工具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上提到的“中、和、乐、政、刑、孝、德”等都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和无可替代的法宝。

  二、儒家治国之仁 

  战国后期,当韩非子与李斯在荀子那里学到了“法家”之精髓后,就急忙下山建立功名去了,却不愿再学治国最为有效的“儒术”,当时荀子就对其他学生说:“列国中任何一国只要用韩非和李斯的一人,即可霸天下,然而,因为韩非和李斯都不懂能长治久安的“儒家仁术,必然很快就会亡国.”历史的发展如荀子预料的完全一样,秦用李斯而霸天下,但用法家的严刑苛法来治理国家,搞得衰鸿遍地,民不聊生,大泽乡陈胜、吴 广等九百饥民揭杆而起,振臂一呼,遍地回应,结果貌似强大的大秦帝国倾刻间土崩瓦解,秦十五年而亡国. 汉朝吸取亡秦之教训,先用休养生息的道家为治国国策,汉武帝时由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经长达六个月的儒、道廷辩,到后来道家几无言以辩,于是,武帝决定用“儒术”为治国良策,之后历朝历代凡是用儒尊儒,国运就发展良好,悖儒弃仁,国运必衰,具体事例很多,由于发言时间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儒家治国之勇 

  论者不多,更有许多不学无术者常将儒家说成是胆小怕事的懦家,殊不知儒家看重的“忠君爱国”才是天地间第一大勇,本文仅举两侧即可说明:

  1. 南宗状元文天祥,授兵部尚书,战败被俘,历尽磨难数年而忠贞弥坚,菜市口慷慨就义.体现了“不成功便成仁”的“三军可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儒家精神.崖山之战失败后,承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蹈海殉国,数十万臣民相随跳海,此忠勇壮烈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 明末有刘宗周,号蕺山先生,明朝最后一位大儒,修身慎独,人皆敬重,国破后在杭州绝食十五日而亡,相随者还有他的学生祁彪佳、王毓蓍、祝渊等,其学生中也不乏抗清勇士,如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及恽日初等,坚持抗清斗争达数年之久,亦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之事迹与黄宗羲相似,至于抗争中誓死不当亡国奴之爱国将领更是不计其数,不一一例举.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儒家之智、仁、勇是天地间第一的大智大仁大勇,是其他各教各派无法相提并论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