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孕育新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19-10-04 08:21:23


中国经济2012年以后开始了从工业到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
  中评社北京10月4日电/新中国,70年。这70年里,沧海巨变,波澜一搅,尽显壮阔。70年来,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革新轨迹,清晰可见。国运更新,渐臻富强,既要总结经验,更要着眼未来,知势、顺势、谋势。值此70年之际,新京报推出“中国经济思变70年”系列评论,邀请经济领域的亲历者和观察者回顾和思考70年间经济领域的风起云涌,为“变”而“思”,因“思”而“变”,更好地观进路、谋未来。

  新京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文章表示,经济成长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12年前后之间的中国经济成长,是从农业到工业的经济结构转型。2012年以后的中国经济成长,是从工业到(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是理解重大经济现象的关键线索。没有工业化,就不能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奇迹。没有从工业到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样不能理解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经济现象。大的挑战来自于它,大的机遇也来自于它,新消费、新技术、新业态、新城市背后也都能看到结构转型的力量。

  经济结构转型背后的动力机制

  文章分析,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结构转型主要是两次大的转型,一次是经济活动从农业向工业部门的转移,第二次是经济活动从工业(主体部分是制造业)向服务业部门的转移。

  目前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区分并不是令人特别满意。技术的变革也使得制造和服务的界限愈发模糊。从经验上看,工业化高峰期以后并非所有的服务业都有(相对GDP)更快的增长,只有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才有更快增长;也并非所有的工业都增长更慢,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可能有更快增长。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区分可能更多来自于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分类方法和缺少与之匹配的数据支持。更合理的区分方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从工业到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中,更准确的说法是从资本密集型到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背后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变化。工业技术进步越快,生产出同等数量工业品需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越少,随着工业品需求被逐渐满足,全社会工业品生产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下降。从统计角度看,工业部门的增加值份额、就业份额和支出份额下降。

  二是偏好的变化。食品消费饱和以后对食品的支出增长会慢于收入增长(恩格尔效应),对一般工业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对这部分产品的支出增长会慢于收入增长(在制造业产品领域的广义恩格尔效应),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支出转向那些满足更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和商品,这些商品和服务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是基本生活用品需要,而更多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健康、教育、美丽大自然、时尚、文娱成为生活品质升级的主要内容。从统计角度看,这些升级的内容会表现为服务业部门增加值份额、就业份额和支出份额上升。

  三是生产型服务业的脱离。这其实是工业部门转型升级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提出的,提高效率的主要方式是分工和专业化。工业部门进一步的效率提升,同样依赖于更进一步的分工和专业化,这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越来越多的研发、创新、管理、咨询、仓储库存、销售等等服务业环节从传统的工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更专业化效率更高的服务。传统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来自这种更加深化的分工和专业化进程。

  开放的大城市意味着更大的多样性

  文章称,中国经济2012年以后开始了从工业到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判断经济结构转型的拐点,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明确的定义和一套通用的指标体系,不能只有一个指标做判断。从国际经验来看,当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8000美元以上,当工业部门名义增加值份额达到不低于35%的峰值以后开始持续下降,当工业部门真实增加值份额不再上升,当工业部门就业份额持续下降,当全社会对工业品消费份额持续下降,当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就业和消费份额持续上升,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才能认定经济迈入工业到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