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不大可能改变对华政策
对华关系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以可靠、务实和精确着称,这种特性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也有体现,那就是以执着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德国的对华政策总体上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发展对华关系始终是德国各党派的共同政治目标,因此即将组建的德国新政府不可能在对华政策方面出现明显变化,更不可能完全放弃德国几十年来一贯坚持的对华政策方针。在经济上,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成功率较高,而且大多属于先进技术和工业生产性投资。政治上,德国一直感谢中国始终支持德国统一的立场。
从根本上讲,发展对华关系,符合德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德国虽然与美国关系密切,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都很一致,但德国与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并不完全一致。相反,德国与中国反而拥有不少共同点。德国因此,未来德国的对华政策不大可能出现大的变化。 (香港《大公报》)
2、中德关系没有倒退的可能
胡锦涛今次赴德国访问的事实却已经表明,中德关系不会有任何不好的变动,更不可能有倒退的可能。尤其是在多重框架的组合下,德国不会轻易改变对华政策。
第一重大框架是欧盟组织。德国与法国号称欧盟两大发动机,肩负着推动欧盟发展的重任,德国的总理不仅仅是德国的,还是欧盟的重要决策人,必须对欧盟负责。如此,要完全改变外交政策,是整个欧盟需要共同面对的大事。
第二重大框架是中德政治关系。今天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非常巩固了,不是建立在某一个总理或者政要的个人感情上。事实上,中德关系是在科尔总理时期推进的,是在施罗德总理时期进一步推动的。但是,中德关系更是在符合欧盟战略利益、符合德国战略利益、当然也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宽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三重大框架是中德经贸关系。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欧洲转让技术给中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对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赠款最多的欧洲国家。去年中德贸易超过500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估计到2010年可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对德国来讲,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国家利益的保障,是投资贸易的市场。任何一位总理,不可能无视如此重要的经贸关系。(香港中评社)
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7年,每年都到访中国,频率超过了素有中国情结的科尔,原因不仅在于施罗德由一个“中国盲”变成了“中国迷”,更在于中德关系的稳定新。中国关系是中国与所有大国关系中最为稳定的一组关系,中德之间从未就任何问题发展过重大分歧或冲突。从这个角度看,默克尔上台后中德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风浪。 (香港《太阳报》)
3、中德关系前景与欧美协调后的对华政策相关联
不久前,德国总统科勒在与胡锦涛的联合记者会上,一方面盛赞中国发展和中德关系前景,一方面又敦促中国加速人权和政治民主事业的发展。总理默克尔也委婉提及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和人权发展。这一系列做法,预示着德国新旧政府换班后在对华政策基调上的一些细微变化。
因此,默克尔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基于中德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中最稳定、也是最少利害冲突的一组关系而不会在主基调上发生根本逆转,但至少会在以下两个发展显示出与施罗德政府的明显不同:
一、在人权理念上更为执着,二、明确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军售。
当然,从更大背景上看,默克尔上台后,势将强华对美关系,甚至可能将对美关系置于对法和对欧关系之上。至于德国对美政策的这一调整,是否或将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德关系构成影响,尚须观察和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欧美双方加强了其对华政策的协调,由此也导致欧美在对华政策上有趋于同质化的迹象。 (新加坡《联合早报》)
4、虽有负面因素 影响相对较小
认为默克尔执政对中国不利的主要论据,在于她所在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属于右翼,是保守党,容易与中国在人权、民主问题上产生摩擦。另外她个人的经历和亲美的情结,也有可能导致德国转向奉行“亲美”政策,这些对中国都不利。
不过,抱怀疑论者没有从大的战略框架来分析今后的中德关系走势。中德关系的未来,固然与新总理、新政府有很大关系,但是,新总理、新政府同样离不开已有的施政框架,仍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香港中评社)
符合德国战略利益这次大选中成为议会最大政党的基民盟、基社盟,在历史上无论是执政还是在野,其对华态度基本上都比较积极,总体上采取“反共不反华”的政策。可望担任德国新总理的现任基民盟主席默克尔虽然出身德国东部,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东德长大,当年参与了推翻共产党的活动,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一定程度的憎恨,但这并不说明她对中国有什么过不去。 (香港《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