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哈尔滨停水,处理危机不当
http://www.CRNTT.com   2005-11-28 16:23:28


  哈尔滨当局危机处理不尽人意 

  哈尔滨11月22日突然宣布停水4天,原因与一宗吉林化工厂爆炸有关,但因语焉不详,令哈市谣言四起,引起市民恐慌。国家环保总局23日终于揭开谜底,原来事件确与十多天前吉林化工厂爆炸有关。 

  (吉林化工厂爆炸)事件已过十天,直至污染水域流近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要做出断水措施,才令此一生态灾难曝光。然而(市政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仍然讳莫如深,包括:一、究竟已流入松花江的有毒物质有多少,对人体危害有多大;二、过去十天,松花江由吉林至哈尔滨一段的居民,因蒙在鼓?,究竟有多少人受污水所害;三、四天过后,哈尔滨食水是否百分百安全;四、未来毒水流向下游,其他城市有否获通知做准备;五、整条松花江受荼毒后,对生态造成多大破坏、如何修复。 

  今次事件显露的,是又一次典型中国式处理手法。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安全施政为第一考虑,但遇到重大灾害时,地方政府、中央部委,仍然倾向封锁消息,以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民安全受到漠视。至事情委实再隐瞒不了时,其实已令灾害加深。就以今次事件为例,中国本身若无力处理有毒物质的泄露,应向外国专家求助,但事情就在隐瞒下,错失挽救及减少损害的良机。(《香港经济日报》) 

  对哈尔滨政府来说,应对停水危机最核心的任务是从政府的角度、从宏观上确保危机时期充分的水资源,至少最低限度的水资源供给。刚开始时,哈尔滨政府的确没有做到,只是要求市民和单位储备足够的生活用水,确保生产和工作秩序,但在短期?很快做到了这一点。 

  对哈尔滨市政府来说,第二个任务就是给人们以及时准确的资讯。在这一点上,哈尔滨市政府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直接告诉老百姓,停水是因为水体污染,如果在第一时间告诉老百姓,停水是因为水体污染,而不是检修管道,哈尔滨的单位和老百姓可能会有多一天的时间来正视这一问题。(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哈尔滨市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水荒”,预计停水4天,对当地民生和商业活动造成严重。今次停水是因为本月13日吉林石化厂爆炸污染松花江,石化厂和吉林环保部门一直隐瞒污染事实;哈尔滨市政府起初也态度暧昧,声称停水是因为“检修设备”,后来才改口承认“江水受污染”。今次事件,反映当地部门以愚民手法应对危机,结果适得其反,令人质疑官员的诚信;中央必须严肃处理,不可让这些愚民的官员,侵蚀“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 

  吉林和哈尔滨一些官员的愚民手段,不但没有消除公众疑虑,反而加剧恐慌,更可能延误灾情,造成更大的损害。近年中央政府标榜“以民为本”的治国精神,但今次事件暴露的官僚处事手法,却是“愚民为本”。中央必须严肃处理,惩处说谎的官员,以免加剧人民的不满、加深官民的矛盾。(香港《明报》) 

  谎言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北京的《中国青年报》说:最初说停水的理由是对市政供水网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显然这是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谎言。该报说,当局撒谎的结果是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北京的《中国经济时报》说,如果个别领导人不负责人撒谎,那么这是对社会犯下的一个严重罪行,因为任何流言都可能会引发一场社会灾难。  

    上海的《东方早报》说,由于没有向公众通报实情而导致的恐慌和连锁反应将极大地损害政府的信誉。该报说,拖延,掩盖真相和疏忽大意,都会导致灾难迅速恶化。  

《哈尔滨日报》则试图淡化该市水污染危机的严重程度。该报说,哈尔滨政府各级领导全力以赴,稳定社会秩序,而哈尔滨市民则大力储存水。市民抢购水的高峰过去后,市面已经恢复了平静。(美国《纽约时报》) 

  本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因对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检修,全市从22日中午起停止供水,检修既停水时间约为4天。而据网上消息,实际上21日中午哈尔滨城区已开始停水。毫无思想准备的市民在震惊之余,随即疯抢饮用水源。各种流言亦不胫而走,哈尔滨市人心惶惶。此次停水事件力证哈尔滨市政府公共水准亟待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全市停水是否因松花江水体污染所致,政府第一次公告的解释都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政府即便无法在第一时间说出全部真相,但也不能以违反常识的解释来应对公众的追问,这样做必然伤害政府公信力。(北京《现代快报》) 

  即使到现在,关于此次停水事件的原因仍然用了“可能污染”字样。没有十拿九稳的结论,担心会造成社会波动,这些或许是城市管理者没有及时公布真实资讯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政府把真实资讯––即使是“可能”的资讯––告诉公众,也把要采取的措施告诉公众,公众还能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吗?无数次事实证明,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民众是可靠的,反而是隐瞒,往往因流言的传播而“小事化大”,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北京《新京报》) 

  哈尔滨市政府最初的停水通知,停水原因是因为“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显然,这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谎言。随着民众的质疑和恐慌加大的趋势,第二份合情合理的通知才姗姗来迟。该通知据实相告,说明是因为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虽然此时真相大白,但此前“撒谎”带来的不良后果依然存在,它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于是,当地震谣言与停水事件几乎同时出现之时,政府的“辟谣”,也变得像原先的停水通知一样,失去了社会信任。      (北京《中国青年报》) 

    哈尔滨水污染事件危机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确有能力控制局势,显现一定程度的危机处理能力,二是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导致更大范围的恐慌。据报导,昨日哈尔滨市面虽表面平静,但市民却处于焦虑与紧张的状态,不少人为避祸,纷纷远走他乡;哈尔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机票和火车票均全线售罄。现代社会的资讯传播之便捷,政府没有办法封锁消息,而一旦老百姓对官方的消息产生怀疑,那么小道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泰国《新中原报》) 

  政府救助意识和救助体系亟待升级 

  此次哈尔滨停水事件中,数百万哈市市民都是受灾者。但是我们看到,对这些受灾者的救助体系迄今并未启动,政府在这方面实际上处于无为状态。单靠市场体系为受灾者提供基本生存必需品是不可靠的,因为市场体系的长处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主要是提供以逐利为目标的私人产品。 

  由政府向灾民提供公共救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公共救援满足受灾者的基本生存,藉以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同时杜绝囤积居奇等暴利行为,使灾民尽可能地少受奸商盘剥,藉以维护灾民的正当利益,平息可能引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公共救援一方面是纳税人在处于非常状态时理当享受的神圣权利,另一方面,也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北京《现代快报》) 

  全城停水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市政府必须对恐慌、哄抢、短缺、犯罪等现象有所预见,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此将面临严峻考验。让维持秩序的力量扎根于社会本身,是成本最低的危机应对策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注意:在这场供水危机面前,要组织足够充足的志愿者资源,以配合员警维持必要的秩序,制止囤积与哄抢行为;要有足够健全的社区网路和邻里关怀,以及时发现老弱病残者的困难,并及时向他们提供援助等。(北京《新京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