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从俄全境进口,中国大豆贸易形成“三角”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9-08-08 07:58:59


  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公告,在俄罗斯境内所有产区种植用于加工的大豆,经检验检疫合格后,都可以对中国进口。此举,是中俄两国元首今年6月达成的重要共识。此前,用作加工的俄罗斯大豆仅限从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远东五个边疆区进口。

  大豆是中美双边贸易的大项,也是中美贸易屡屡博弈、屡屡被谈及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允许俄全境大豆进口,有点在大豆贸易上构建“三角”格局的意思。但无论是从中国大豆需求还是俄大豆的供应能力看,都并非如此,完善中国的大豆供应体系,最终还得靠自己。

  经过40年的努力,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体系自给率很高,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口粮自给率能够保持在98%以上。但大豆是个明显的例外。中国的大豆产量约1400万吨,但只能满足50%的年增长需求。近10年来,每年光大豆需求增长就达到650万吨。现在总需求达1亿吨以上,因此,80%以上的大豆供应依靠外部供应。目前全球60%的大豆贸易,都是中国吸纳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从美洲进口,又集中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这三国产量占全球大豆产量80%以上。

  虽然美洲大豆可以不间断供应中国,但是这里也是一片容易出现极化政治的土地。像美国,在特朗普时代政治光谱就明显在两极扩散,这势必增加大豆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

  对于中国来说,鉴于大豆在农产品的上游地位,任何不稳定性都要想办法排除。因此,扩大大豆进口来源是应有之义。允许理论种植面积无比广大的俄全境大豆进口,是必然选择。此举也让大豆进口进一步多元化。

  但就目前俄大豆产量看,对中国大豆需求的补充作用有限。据俄国家统计局资料,俄罗斯2018年的大豆总产量为402.7万吨。刨去自用部分,能够进口到中国的有限,大约只有80万吨。

  当然,因应大豆国际市场的新变化,扩大对中国出口,俄罗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鼓励措施,以扩大大豆产量。但在当下,其大豆产量、技术、投入还远远不够。

  除了补贴生产外,尽快扩大大豆产量的办法是放宽管制,鼓励中国企业赴俄投资,合作启动其他配套工作。在这方面,俄已有所放宽,但旧的思维和机制惯性仍有所束缚。因此,在大豆这个博弈场上,中国虽保持着主动权,但长期来看还是得靠自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豆仍足以自给,甚至可以出口。从大豆出口国到大豆最大的进口国,这个身份转换20年就完成了。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家庭作坊式种植比不过美国大农业的生产效率。二是没有形成从种植、加工到贸易一条龙价值链条,市场博弈能力差。三是传统产品出油率比不过美洲的转基因大豆,农民从效益出发愿意种。四是美国的农业补贴远远高过中国。

  大豆虽然只是农产品中的一种,但事关粮食安全,提高自给率,重新获得自主权是必须要做的事。因此,除了类似允许俄全境大豆进口,建立多层次供应体系外,扩大大豆制品替代作用,进一步提高种植补贴等,都是该做的事。而目前已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来源:新京报  作者:徐立凡(专栏作家)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