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社评:两岸三通 香港需要惊慌失措吗?
http://www.CRNTT.com   2008-12-27 00:19:13


 
  二,针对香港中介地位受损的猜疑,亚太台商联合总会总会长潘汉唐指出,台商看中的并非香港中转站功能,而是香港市场的本身潜力。香港业界过去仅将自己定位为桥梁和中转站,做法近乎保守,因此他希望香港尽快进行重新组织(re-organize)、重新建构(re-structure)和重新定义(re-difine)。

  三,针对香港的经济地位会不会受到损害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表示,非常支持两岸实现三通,中长期将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区内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凭香港拥有的竞争优势,包括稳健的金融体制、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的资讯平台和专业的服务配套等,今后香港可在两岸企业融资和提供高增值服务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发言人又表示,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日趋密切,以及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香港必能受惠,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服务业中心也能发挥更大效用。

  在此,我们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并不悲观,在关于两岸三通实现之后香港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方面,所言所行堪称有思考、有对策,有计划。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态度、基本看法应该是:短期有影响,长期有利益。也就是说,香港特区政府的评估结果是:“短期受损长远有利”。对此,我们要为香港特区政府喝彩,这样务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危机中找到转机、赢得生机的积极问政、行政态度,值得肯定。

  我们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两岸大三通是大势所趋,是不可以更改的,香港只能顺应大势,因势而上,再造生机。这是基本原则,这样的基本原则是不可以动摇的。任何地区,如果把自身经济的发展构建在区域的冲突或者对峙、封闭之上,是不可能长久的,也是不理智的。香港经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更开放,永远是香港立于不败之地的路线。两岸大三通,给香港带来了更加开放的时代新机遇。

  二,过去受两岸各种政策的限制,香港与台湾的交流、香港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一直处于重形式而流于空泛内容的阶段,港台经济根本没有达到密切化的境地,大量的经济合作机会尚没有开发出来。两岸大三通之后,原来没有的机会,今后全部都展开了。如何改变单一思维,把台湾市场纳入到香港投资合作的版图,有待努力,机遇多多。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关焯照说得好,中长期来看,随着两岸经贸合作增多,预料未来两地在金融、旅游及各方面的交流也将增多,带动大中华区域的经济活力,届时香港也可分一杯羹。

  三,两岸大三通最大的好处,是催促香港特区政府主要负责官员以及社会专业人士转换脑筋,必然有利推动香港经济向更新、更有活力方面转型。香港必然会更加重视自己在两岸大格局中的独特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只要思路打开,机遇就来。

  特首曾荫权日前说,现在全球经济正在整合,有利中国内地扩展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香港可以藉此抓紧机遇,成为中国内地的人民币结算中心:“我们一定要证明给国家看,更加加深用香港市场做人民币交易,包括结算方面,不能够增加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国际风险,这是重要的元素,我有信心香港可以做到这方面,一方面可以扩张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量,也不会增加国家在金融方面的风险。”

  仅此一项,如果做到了,香港在两岸、尤其在港台金融合作之中,能获多大的利益啊!抓住两岸大三通的机遇,重新出发,背靠大陆,面对台湾,占据两岸经济贸易的制高点,视野无限、商机无限。香港需要惊慌失措吗?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