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湾区规划是国家保持港澳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 |
中评社╱题:大湾区规划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前景 作者:王春新(香港),中银香港资深经济研究员、博士
过去40年,香港和内地合作已有两个版本:前20年为1.0版,核心内容是香港发挥独特优势,带动本地制造业向内地、尤其是珠三角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后20年是2.0版,主要方向是藉助CEPA和自由行,令内地向香港开放现代服务市场,使香港从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向多功能的全球服务中心迈进。大湾区规划是3.0版,是由国家战略推动的,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带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战略目标为导向,是国家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及保持港澳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内地借力香港、同时成就香港的40年。一方面,香港以其所处的独特地位,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也因服务于国家的开放发展,实现了从工业化向服务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亚太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专业服务中心,可谓互利共赢,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在会见港澳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所指出的,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港澳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港澳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
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在过去40年,香港和内地合作已有两个版本:前20年为1.0版,核心内容是香港发挥独特优势,带动本地制造业向内地、尤其是珠三角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后20年是2.0版,主要方向是藉助CEPA和自由行,令内地向香港开放现代服务市场,使香港从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向多功能的全球服务中心迈进。毫无疑问,这两个板本都是史诗级的,写下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成功合作的壮丽诗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阶段、即回归以来的两地合作进展和取得的突出成果。对香港而言,两地深化经济合作乃是雪中送炭之举。记得在回归前夕,由于香港工业大多外移到内地、特别是珠三角一带,本地经济活动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和由资产泡沫带动的内部需求支撑,但由于香港生产性服务成本不断上升、跨境交通基建的缺乏、海关手续繁琐导致两地跨境货流不輰以及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产生了分流作用,香港尽管有股市和地产泡沫带来非理性亢奋的内部消费和投资,然而经济增长郄出现后劲不足的状况,1995-1997年平均GDP增速仅有3.9%,大大低于1985-1994年十年间平均的6.4%。回归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袭至,香港更立即陷入有GDP统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98-2003年六年间平均实质增长不足一个百分点;由于出现连续68个月的通货收缩,六年间名义GDP更减少8.5%;失业率则从回归前的2%以下急升至8%以上,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在这危急关头,中央政府及时推出CEPA、个人自由行、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以及推动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等极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上中国加入WTO促使贸易出现高速增长,使香港的服务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迅速摆脱困境。这些政策措施惠及香港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高中低端三类产业。具体而言:
第一,从金融这一高端产业看,回归以来香港金融业发展十分迅速,2017年香港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增加值为4844亿港元,比2000年劲增两倍,占GDP比重从12.8%大幅提升至19.0%,超过贸易业(包括进出口贸易和批发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20年来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这主要得益于不断扩大和深化的两地金融合作。虽然早在1993年就有第一家内地企业(青岛啤酒)来港发行H股,但内地企业大规模来港挂牌还是出现在本世纪之后。到2018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有1146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9.5%,内地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和市场总交易额更分别占到香港股市的三分之二和80%左右,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主体。与此同时,自2004年开展人民币业务以来,香港人民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每日人民币交易额达到77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430亿美元和伦敦的390亿美元,从而建立了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地位。此外,据香港金管局的数字,目前香港约十万亿港元的银行贷款中,有47%与内地有关。这些都巩固和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使香港从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第二,从贸易这一中端产业看,其发展速度丝毫不亚于金融业。香港进出口贸易在2007年超过七千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一倍以上;到2018年又增至11383亿美元,比1998年猛增2.2倍,在全球的商品出口排名,从第11位大幅提升至第7位。反观台湾则是不进则退,在全球商品出口排名从第14位倒退至第18位。如果加上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年交易额逾6000亿美元的离岸贸易以及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的空中货运量,香港在全球贸易和航运中的排位更高,影响更大,更显现香港作为亚太区、乃至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第三,从旅游这一低增值、高就业的产业看,本世纪以来香港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比金融业和贸易业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17年香港旅游业创造的增加值(仍以当时价格计算),比2000年猛增2.7倍,占GDP比重从2.4%,提升近倍至4.5%,也主要得益于内地来港游客的爆发式增长。2000-2018年访港游客从1306万人次,猛增四倍至6515万人次,其中内地游客从379万人次急升12.5倍至5104万人次,占同期香港游客全部增量的九成以上。这不仅提升了旅游业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且繁荣了香港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尤其是为基层人士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2000-2017年香港旅游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从11.53万人增加到25.77万人,17年间增加了14.24万人,超过金融业的增加8.94万人,对同期香港劳动就业增量的贡献高达23.3%,其中主要是由内地游客带动的。换增加的游客比例推算,本世纪以来内地开放自由行等政策为香港旅游业增加了约13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香港全部就业人数的3.4%,否则现时香港的失业率应在6%左右。
上述这些支持香港的政策和行动,只有在香港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方针前提下,才有机会真正付诸实施。虽然这些政策都是在深化两地合作名义上推行的,但国家无疑是站在维护香港繁荣和稳定的战略高度,去看待香港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措施;回归后向中央政府负责的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各方面都主动积极地做出配合,充分发挥了“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合作成果,最终使香港经济摆脱困境,且更上一层楼。
从另一方面看,国家在发挥一国优势、成就香港的同时,也进一步借力香港,促进了内地加快开放发展。以外商投资为例,到2018年底止,内地吸收的香港直接投资累计达10992亿美元,占内地全部FDI的54.03%,其中自香港回归以来至2018年底,内地吸收的香港直接投资高达9883亿美元,占四十年来香港对内地全部直接投资的九成左右。换句话说,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絶大多数是在回归后发生的,且继续充当内地外资增长主力军的角色,对内地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又以金融为例,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及融资,不但建立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境外最大融资中心的地位,也有助于内地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力支持了内地的开放发展和市场体制的建立。再以贸易为例,虽然内地对香港的出口占内地全部出口的比重从1997年的24.0%,下降约一半至2018年的12.1%,但内地对香港出口金额仍从437.8亿美元劲增加近六倍至3020.7亿美元,对内地出口增长的贡献达到11.1%;如果加上离岸贸易,香港对内地出口增长的贡献还要大得多。按照联合国SNA标准估算,回归以来仅香港利用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带动内地出口这一项,就拉动内地GDP年均增长0.3-0.5百分点。
二、大湾区规划: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现今,大湾区规划是3.0版,是由国家战略推动的,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带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战略目标为导向,是国家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及保持港澳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在规划纲要中,香港被提到逾百次,远多于其他城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再从核心功能看,香港在开放、创新和金融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且被中央寄与厚望。规划提出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这些定位都是大湾区其它城市没有的。这些功能定位,是落实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香港参加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贺团时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一方面,中央高度肯定香港在开放、体制、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品质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规划也指出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持,需要在深化合作中加以解决。因此,规划强调打造大湾区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与香港交流合作,协助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力。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力支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同把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平台。从大湾区规划明确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定位、发展条件和国际经验看,创新无疑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灵魂和第一动力,是影响大湾区发展水准及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粤港澳三地在湾区建设中开展合作的最重要领域。未来大湾区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善用两制之利,充分发挥“9+2”城市协同效应,包括加强科技政策沟通与协调,力求科技手段与科技系统衔接,鼓励私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跨境交易,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支持“港深创科园”加快开发,为大湾区科技企业利用香港市场融资与运作提供便利,合力打造包括“研发—成果转化—融资—生产—销售”在内的高科技全产业链,以创新驱动打造大湾区发展新动力。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落实,未来大湾区有机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及创新平台,为香港提供新的舞台。香港应以开拓创新精神参与其中,在大湾区建立产品研发及创意中心,以积极行动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尤其是要推动创新科技和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在新一代资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节能环保、数字创新、文化创意及相关服务业等规划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第二,引领大湾区扩大开放,推进区内外高度融合。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开放度,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超过7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香港更是全球最自由、最多功能的自由港,已连续20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大湾区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其引领下,未来大湾区将在开放发展上继续领跑全国:一方面,广东市场将向港澳进一步开放,区内货流、人流、资金流、资讯流将更加顺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另一方面,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后大湾区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尤其是深化与丝路沿线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商贸往来;广东企业也将更多的借港/拼船出海,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发展,使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基地。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湾区扩大开放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将巩固和提升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商贸平台的地位,并为香港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旅游会展、贸易融资、对外投资、保险和专业服务等相关行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香港既是亚太区的金融、商贸、物流、投资管理和专业服务中心,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仅是“超级联系人”,而应当定位为“国际服务枢纽”,充当境外战略支持和全面服务的角色。
在这个新定位下,香港可从如下五个方面积极参与和配合:(1)积极参与丝路沿线投资和管理,发展香港成为世界级的投资与管理基地;(2)促进丝路沿线贸易发展,打造环球商贸和供应链管理平台;(3)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化融资服务,提升香港为世界级金融中心;(4)支持内地企业到丝路国家投资,打造香港为中国企业的境外营运中心;(5)为丝路建设提供规范化的专业服务,发展香港为世界级的专业服务中心。
第三,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协力打造世界级金融重镇。推动粤港澳城市群建设,金融合作至关重要。香港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广州及深圳也是金融重镇,拥有各类丰富的金融资源,跨境业务空间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已率先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并针对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资本市场,并初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银行、证券、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为依托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其中,香港不仅修改上市条例以吸引成功的科技企业来港上市,也希望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的方式去支持创科初创企业。
在大湾区规划指导下,未来大湾区将推动区内创新科技和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这在新兴科技主导资本市场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契机,由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而不断增加的经济总量和趋于扁平化分配的社会财富,也将带动企业融资、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等传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区内银行保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和人民币业务等也将不断扩张,支持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金融平台。未来香港可以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人民币业务枢纽和资产管理中心功能。
第四,支持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圏,推动“3+6”平台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圏是大湾区规划的立足点和归宿。规划提出要积极拓展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依托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区以及河套地区、东莞滨海新区等6个经济区作为合作平台,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大湾区在社会民生领域开放和发展潜力更大,从而给香港工商界带来更多参与机会;香港可引入具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投融资、规范管理、服务标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无论是中央、粤港澳三地政府还是大湾区各界人士、群众,均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总体而言,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应可看好,预计到2025年,大湾区经济总量将达到2.5万亿美元,可望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体;到203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将达到3.5万美元,赶上或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二十年后大湾区GDP总量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有机会达到东盟十国总量水平。
未来大湾区将形成三个世界级产业发展平台:一是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可与美国硅谷并驾齐驱,取长补短,互促互进,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二是世界级投融资平台。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金融中心为支点,共同为大湾区、全国乃至亚太区提供服务,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其中香港将上升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享有与伦敦和纽约同等的地位;三是世界级商贸平台,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洽谈、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和专业服务等。2017年大湾区进出口总额高达两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加至四万亿美元。
三、结语
应当看到,大湾区规划纲要主要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未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具体化。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在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大湾区国际科创合作,最大限度消除要素流动障碍,透过体制机制创新,把软硬障碍(过境关卡、经济水平及文化差距、地域要素不对称)降到最低,尤其是要补足香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市场空间不足、土地有效供应短缺、跨境交通设施以及青年创业创新等方面之短板,破除束缚其发展的诸多障碍,为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共同市场和优质生活圏奠下基础,为实现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6月号,总第2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