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苏嘉宏:新制下政党不分区得票率与席次初估
http://www.CRNTT.com   2007-12-07 10:03:52


 
  解决投票率的问题之后,还必须要瞭解所谓“分裂投票”之问题。所谓“分裂投票”,乃是选民一次在领二张选票时,分别投下给不同政党;反之,就是“一致投票”。

  政党以执政为目的,理论上执政必须追求“选票极大化”,除了让自己的支持者出来投票之外,还要把对手的支持者拉过来;但是,台湾这几年的选举实务经验告诉我们,会进行“分裂投票”的传说中“中间选民”比例其实很低,即使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运用贿选、拔桩和奥步,也只能做到让“泛蓝、泛绿自己的选民出来或不出来投票”,影响最多的是自家支持者投票率的高低,鲜少有人是“上次投给连宋,这次要投给谢苏”或这次“总统”投给马萧,“立委”投给泛绿的,反之亦然。
 
  但从历史资料来看,以县长选票数对照“立委”选票,泛绿选民分裂投票的比例占县长投票数的9.7%;泛蓝选民较有可能一致投票,因为“立委”选票比县长选票多了232645票,约县长投票数的5.4%。若从北高市长得票角度来看,泛绿选民亦是如此,市议员少的票数大概是占市长投票数的22.61%。

  由此可知,泛蓝选民较有可能一致投票,市长得票数比议员多出151108张票,大概是占市长投票数的12.24%。在地方行政首长的选举层级上,泛绿选民较会分裂投票,泛蓝却相对比较不会,这是泛绿选民对于“执政”性质之首长选举较为在意“选党不选人”,至于民意代表性质则是“选人不选党”。这一次第七届“立委”的选制改变,“选党不选人”的影响投票行为的政党认同因素增加,绿选民较会分裂投票的说法不太可能,投票率应该以县市长选举的状况来分析,应该比较适当。根据一项研究指出,目前不分区有34席,大概不到3%就可以产生一席不分区,只要有1.5%的比例的“分裂投票”,相对的就会影响政党不分区一席“立委”。
 
  再来要讨论的是选民“泛蓝、泛绿”的投票倾向,政党认同与意识型态、族群结构和依附执政权势的机会主义者有关联。当然,以目前台湾面对的两岸关系现况,不分区的政党票还隐含着政党的“两岸关系”路线之争。“泛蓝”的政治力量组合来自“认同『中华民国』的维持现状”、“反民进党(特别是『反扁』)”和“地方派系、同乡会、农会、渔会、水利会等传统民间社团”,“泛绿”的政治力量组合则是来自“台独路线(深绿、长老教会)”、“反国民党”和“教改、环保等社运团体和其他『进步的社会力量』”。“认同『中华民国』的维持现状”和“台独路线(深绿、长老教会)”是一种意识形态、政治信仰,很难改变。

  “泛蓝”的“传统民间社团”过去被陈水扁以政治交易的方式拔桩,根基腐蚀的最严重;但是,民进党收编这些搞垮国民党的黑金力量后,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陈水扁仅剩几个月的任期时间了,贴着“泛绿”商标的机会主义者当然会更加审慎地观风望色,寻找下一个依附的空隙、寄生的宿主。至于“泛绿”的“进步社会力量”纷纷在这几年当中转进到执政的民进党对立面,日日春妓权团体、乐生疗养院学生运动和呛扁个体户等等,这些都代表着民进党已经与当年革命起家的社运力量分道扬镳。
 
  政治信仰固定、机会主义者的转趋观望、进步社会力量的分离对立后,“泛蓝”与“泛绿”的判别指标就剩下“反扁”与“挺扁”最具有意义了,“泛蓝”的概念当然是“反扁”,没有“挺扁”的“泛蓝”;但是,“泛绿”并不就是“挺扁”,即使是“泛绿”也有可能是“反扁”的,所以国民党的文宣将“反贪腐”聚焦成为“反扁珍贪腐集团”,而不突出“民进党”这三个字。反过来看,“泛绿”的概念当然是“反国民党”,没有“挺国民党”却认为自己是“泛绿”的;但是,如前所述,“泛绿”并不就是“挺扁”,即使是“泛绿”也有可能是“反扁”的,为了翻转这个倾向,所以民进党选择强化“反国民党”的文宣作为,并且进一步操弄为“反蒋”、“去蒋”、消费“二二八”与“白色恐怖”,希望唤起民众对于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负面记忆。(作者 苏嘉宏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教授)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专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