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数字时代,不能只是年轻人的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20-10-11 08:45:45


  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这个国庆假期,我回到农村老家给岳母修智能手机。不识字的岳母去年开始接触智能机。这一年来,她会使用的功能,也不过是打电话,发微信语音、视频。不久前智能手机屏幕摔坏了,岳母不知道到哪里修,就把智能手机收了起来,重新用上了老年机。

  数字时代,落下的往往是那些年迈的身影。曾在困难时带大了两个孩子的老人,今天在小小的智能手机面前犯了难。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她的生活经验,已经不适应了。现实中,像岳母这样在信息时代踉踉跄跄赶趟跑的老人还有许多。互联网飞速发展,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巨变,“扫一扫”“拍一拍”的数字新生活,让老人们眼花缭乱,一些节奏缓慢的老人,还立在原地,力不从心。

  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老人们在数字时代的焦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技术应用的设计缺少温度。新的应用产生越来越多,但这些网络应用大多是基于年轻用户的需要,对老人关照很少。老人大多视力不好,但一些APP应用字体显示偏小。老人的手指触感不灵敏,紧凑的软件界面布局很容易点错。这些还只是应用界面上遇到的阻碍,深度应用问题更多。

  很多现实问题表明,在一些领域数字应用对老年人是不够友好的。因为不会使用防疫码,老人与车站人员发生了争执;不会使用移动支付,老人在某超市遭到了拒收人民币的尴尬;不会网络挂号,一些老人不得不转车好几次到医院窗口排队预约;不会识别钓鱼网站,老人被骗走了账户里的养老钱,等等。所以,很多老人为了避免尴尬,拒绝触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封闭。

  数字时代,不能只是年轻人的时代,技术赋能生活,就要关照各方需要。让老人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就得让他们点开应用时更加得心应手地。

  呼吁多年以后,许多应用软件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那么,当越来越的老人遭遇数字生活窘境时,软件开发方能否开启“老年模式”,用更加符合老年人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的逻辑来设计软件?另外,一些生活场景能不能在火热的线上应用之外,给老人们保留一些他们熟悉的、传统的、线下方式?毕竟,多一种选择,老人也就多一份淡定。

  当然,技术的温度只是缓解老人数字焦虑的一方面,年轻人的包容,更加让老人从容。要知道,当老人主动拿着手机向子女“请教”时,他们的内心也是忐忑的。他们在努力适应“陌生”的数字化,更是在努力与子女的生活产生交集。不久前,浙江杭州一个女孩为外婆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让人感到很温暖。一份手绘说明书,填平了女孩与外婆之间的代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帮助老人适应数字生活,对年轻人自己也是在享受幸福和温情。

  技术没有感情色彩,但因为使用者有温度,所以数字生活才如此多彩。当我们看到朋友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影,看到白发的他们组团拍视频、录抖音,看到他们熟练地在菜市场扫码支付,看到他们高兴地从快递员手中拿过网购的衣服鞋袜时,不少人一定会真心地为他们点个赞。牵着老人的手,一起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和乐趣,打通的不只是技术阻隔,更加跨越了代际的鸿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来源:红网  作者:陈林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