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东港,河长孙根法和党员志愿者一起清理河道。 |
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这是《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2016年年末印发实施时明确提出的目标。目前,31个省、区、市已全部建立河长制,共有30多万名各级河长在岗履职,群众“见河长”成为常态。
面向未来,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怎样加强创造性贯彻落实,更好维护河湖生命健康?近日,我们派出评论员分赴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深入采访调研,发回一组现场评论,共同探讨河长制的制度创新与完善。
——编 者
河长制的秘诀在于,让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充分发挥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关键作用
河长制建起来后,能发挥好作用,关键还在于“河长治”——让河长真正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中来
“不光要眼里有河,更得要心里有河”。一个河长的感悟,也给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多启示
每天巡河一小时,对于浙江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党总支书记徐伟良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村级河长,这条3300米的西大河牵动着他的心,只有每天看过了,才能感到踏实。
长兴是河长制的发源地,在全国最早试行河长制。这里地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说起河长,长兴人如数家珍。全县总长1659公里的河道,全部纳入528名各级河长管理,此外还有小微水体塘长、渠长、涧长2029人。河长制带来“河长治”,如今,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寻常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