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作者 汪毅夫)学术大师傅斯年教授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不知影响了多少学人的学术态度。注重实据,不为大言炎炎的空论,方是学者行径。他说的“东西”便是做学问藉以立论的实据,便是做学问的“东西”。
近读何炳棣教授《中国会馆史论》(1965年。中华书局2017年7月版),和王日根教授《乡土之链》(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我注意到,这两部会馆史学术名著都引用了1930年代“旅行指南”里的材料。《中国会馆史论》的“引用书目”里有:田蕴瑾《最新北平指南》(1935)及《福州旅行指南》《厦门大观》《广州指南》等;《乡士之链》的“主要参考文献”里有:《福州旅行指南》《广州指南》等,以及马芷庠《北平旅行指南》。说来令人感动,1965年当何炳棣教授《中国会馆史论》之书成,王日根教授尚在稚年。然而,作为学者,他们都是“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实力派,连“旅行指南”一类读物也不放过。
“旅行指南”里往往有做学问的好“东西”。譬如,《北平旅行指南》的作者马芷庠、审定者张恨水均是当年北平文化界的名人,书中开列的“省郡县馆”名录乃是北京会馆史、中国会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又如,2006年我在台湾收集到的《全台开基永华宫甲申年三朝庆成祈安清醮文化活动手册》(2004),是旅游文化活动的指南。该手册记:“大正十三年(汪按,相当于民国十三年,1924)时,永华宫也因为日本政府(汪按,指日据台湾当局)建设台湾银行的缘故,庙址被强行征收,不得已在隔年(大正十四年,1925)迁到孔庙对面的,‘六合境柱子行'巷内,前清进士许南英的私塾旧地,暂安神座,也就是现今庙址”。循此指南,我终于觅得许南英旧居“窥园”及许氏家族创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塾馆之方位。及到现场考察,又发现疑为许氏塾馆遗物的“惜字亭”。
(作者汪毅夫系厦门大学台湾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