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7日电/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大学世界新闻”网4月25日文章,原题为:“后中国”世界的国际学生招生。在“后中国留学生”的世界,国际学生招生将会怎样?对大部分大学管理者来说,那将是难以想象的场景。中国留学生是本世纪以来决定国际教育方向的单一最大影响因素。实际上,2000年以来在境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近1600%,2018年超过66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奔赴美国,前往英澳加等英语国家的也为数不少。
第一人口大国的经济转变——产生了富足程度足以承受海外教育的中产阶层,无异于令中国成为全球高校的“礼物”。轻易招到大量中国留学生,导致(上述国家的大学)长期过度依赖单一学费收入来源。
尽管这股潮流仍在持续,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放缓和改善的国内教育已使增速大幅放缓。这个过程中,上述留学目的地国家的整体战略正在分化,美英继续严重依赖中国学生,加澳则走向多样化。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国际招生中,这种差别或将导致前者处境日益脆弱。公平地说,(在国际教育领域)今后不会出现“另一个中国”——拥有大量手持海外留学所需财源的年轻人市场。因此,戒除对这种丰富学生来源的依赖绝非易事。对(西方)教育机构而言,若缺乏统一的战略,这将是令人畏缩的艰巨任务。
与此同时,更多中国学生开始选择所需费用更低的非传统留学目的地,例如日本就被视为更欢迎他们的更安全目的地,且离中国更近。总体而言,国际学生越来越对能让学费投资获得确凿回报感兴趣,实现这个目标或许不必到西方国家缴纳高昂的大学学费。
印度留学生市场因庞大体量而备受关注。但印度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其中产阶层幷不那么发达成熟且相关市场分散。此外还有被广泛标记为“世界其他地方”的地区,但从前景看,都不会具有中国的体量。东亚一些学生会面临银行转账难题,拉美学生可能受困于英语和经济状况。非洲因拥有众多年轻人而充满希望,但腐败和缺乏财政资源是影响在该大陆招生的可怕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