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文章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更好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中国农业发展要走质量兴农道路,就是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由重产出转变为重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安全的、高质量的、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新颖的农业生态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此,我们需更好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着力破解农业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弱、质量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更好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二是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三是要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更具有绿色发展意识和理念的经营主体,培养一支自发践行质量兴农战略的生产经营队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文章提出,基础设施是农村民生事业的基本构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加快补足短板。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要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要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要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要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等等。
还要看到,农村人居环境的美化不只是为了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优美的环境也是潜在的“生产力”。应培养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将优美的环境转化为重要的产业要素。
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文章强调,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软环境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各种要素是否能真正流向并留在乡村。为此,要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来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农村义务教育的内涵,要逐步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同时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改善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优化农村医疗卫生的重点则应放在强化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以及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农村居民医疗服务负担的可承受性。
此外,还应按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优抚安置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发展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建设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农业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文章最后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农村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一项改革的效果不但取决于自身设计的科学性,也取决于与其他改革的协调性。
增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项改革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重要方法论,必须长期坚持。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农地和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的抵押贷款问题,就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较强的问题。农村土地抵押首先涉及农地和建设用地权能的完整性问题,其次涉及能不能抵押的法律资质问题,还涉及一个土地资本能否在市场上兑现和结清问题。因此,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项改革,要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主线和重点,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