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网评:中国发展要有中国话语保驾护航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指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话语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一方面,“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那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的发展必须有中国话语的保驾护航,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凸显自己的价值导向,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彰显自己的审美旨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须有自己的话语“护卫舰”。
某些西方国家基于话语设计的先发优势,远早于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话语概念,固化其意识形态偏见,为其偏狭的利益进行“美颜”包装,形成了强大的话语优势,这提醒我们话语建设的急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