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之后,药品价格明显降低,相对应的是,企业的营销费用也从以往的较高水平逐步回归到相对合理的区间。一致性评价的推动也在影响企业的考量,按照业界估算,一款药品从购买参比制剂,到开展药学研究,从小中规模生产,再到生物等效性试验、复核检验,完成一个单品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企业花费少则500万元,多则1000万元。一旦失败,企业见不到任何回报。国内手握数百个批准文号的药企并不少见,出于成本的考量,企业对产品线必将有所取舍,正大天晴、齐鲁制药、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等知名药企均公开表示将放弃部分市场容量小、商业价值低的产品。
再加上今年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上市药企,日子也并不好过。今年上半年,345家A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95家企业营收出现同比下降,占比超过半数,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企业为167家。
“政策变革与业绩承压的双重考量下,生物医药企业人员调整更加频繁就不足为奇。”业内人士称,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加速以及优先审评政策的出台等,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无疑将让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战略的调整、人员的频繁调整也是中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