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军工在海外遇瓶颈期?可从两方面尝试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8-12-07 16:34:28


  中评社北京12月7日电/说起中企走出去,很多人第一时间浮现脑海的是各式各样的基建“超级工程”,抑或大手笔的发展金融项目。然而,回顾过去几十年里中企走出去的历程,中国军工企业其实是最先跨出国门的“弄潮儿”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多个中国军工企业就曾向中东国家出口不少69式主战坦克、歼-7飞机以及反舰导弹,还有大量56式冲锋枪。如今受国际大环境因素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影响,防务产品需求有增无减,且中国整体工业实力跃上新台阶。然而,中国在世界军贸格局中的地位,依旧跟30多年前差不多。12月3日至5日,笔者参与了埃及有史以来首届防务博览会,对此有了一些思考和新的看法。

  此次博览会,中国共有40多家军工企业参展,占到全部373家参展商超过10%,就展厅面积、数量上与美俄法等国相差不多。不过,埃及军贸市场现实是:美俄法几乎瓜分了战斗机、坦克等主要产品的市场,而中国只能在无人机、反坦克导弹、中低端防空雷达等方面分一杯羹,以及盾牌、防弹衣等低端产品。1999年埃及还采购中国80架K-8教练机,与20年前相比中国军工在海外市场似乎遭遇了“瓶颈期”。

  与一些在场的中外专家交谈后,笔者认为当前导致“瓶颈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首先,高端防务产品市场推广不仅是商业操作,更需要政治运作。较美俄而言,中国几十年来一贯坚持“不做军火商”的政治承诺,绝少从国家层面推销军品,这树立了良好形象,但也让中国军工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放不开手脚。现任一家军贸公司董事长的埃军退役少将伊布拉辛·麦格迪对笔者说,“普京能为了军售的事情一个电话打给塞西”,能被看中的中国产品原因通常只有一个——性价比高,包括当年批量购买K-8教练机。

  可能出于相同考虑,笔者发现中企的布展方式更偏重全面展示本企业整个产品体系,少有形象生动的重点推介,即便主办方找上门来,也不愿意在组委会渠道做超出产品公司信息层面的宣传,更不用说做展会赞助商。

  其次,在中低端军警用品领域,由于装备生产门槛低,国内民企一拥而上,甚至不惜在国外展会上相互压价。笔者在展会现场看到,除了保利、北方工业、中航国际等大型企业外,其他大多数参展中企均为生产军警制服、防弹衣、防暴盾牌、监控探头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小型企业,其中一些有独立展位,更多是搭外国军贸公司的台。在外商眼里,这些中国装备似乎除了便宜、性价比高就没什么别的优势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